当前位置: CompoTech China > 专题 > 专题报道 >
 

智能车的"未来进行式"

本文作者:任苙萍       点击: 2017-05-16 15:51
前言:
当电子、资通业者竞相争食"智能车"大饼的同时,已抢先建立口碑的车电厂商及第三方机构,又是如何看待它的现况与未来?
 
以往相对较为低调、隐蔽的华创车电,日前也在由电电公会与贸协联合主办的《2017 台北国际车用电子展——汽车电子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研讨会》,现身分享自动驾驶车的前景展望。该公司技术中心前瞻工程部影像辨识组科长张志翰介绍,这家成立于 2005 年的公司,所属技术中心是由裕隆集团的工程中心衍生而来,而前瞻工程部是由"影像辨识"与"主动安全"两个子单位组成;之所以会打破以往只和上汽等品牌厂合作的模式,是因为有鉴于主动安全、自动驾驶这些项目,无法单独发展成独立的系统、公司或庞大的经济体,故决定"走出来"。
 

照片人物:华创车电技术中心前瞻工程部影像辨识组科长张志翰
 
高精度图资伴奏云计算,为自动驾驶谱写序曲
结合中华汽车与裕隆汽车的专长,华创车电技术中心的主要业务为整车设计及研发、电动车系统整合及组件研发、车用电子系统整合及器件研发,从产品企划、造型、工程设计到样品开发、原型试作,皆在承缆范围,完全有能力"从无到有"生产一台车;后续测试验证,则是与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ARTC) 合作。裕隆集团的自主品牌"纳智捷"(LUXGEN) TURBO 车系之 U7 (大七)、U6 (优6)、S5 (锐5)、S3 (锐3),以及具备电动辅助牵引机和便利伸缩式斜坡板、已有出租车开始采用的 V7 Turbo Eco Hyper 高顶"福祉休旅车"皆是代表作。
 
"基于智能、绿能考虑,我们所有车型皆可电动化",张志翰说。他表示,目前所有车厂都有在做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而国际一级车厂最迟在 2020~2022 年都会朝自动驾驶迈进;届时预估约有 10% 会车款皆是自驾车,且车联网 (V2X) 功能比重会增加,主要有两大面向:能上传、下载路况数据与更新软件,以及结合高精度图资与云科技的实时运算导航系统;ADAS 也须跳脱以往单向而保守路线;过去,导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不可或缺、但又希望它很便宜,但车机导航会跃升至另一个层次。
 
受到"HERE"图资业者被收购的启发,华创察觉到结合高精度图资和云计算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前奏,亦决定借助先前裕隆 Nissan TOBE 系统的资源,与经济部科专合作,先从建置台湾高速公路的图资系统着手。张志翰强调,欧洲在 2016 年就开始配备 ADAS 摄像头或雷达协助主动安全系统,并规定 2018 年后两者皆必备,显见 ADAS 市场商机庞大,可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消费者自行选购,且产品扣关入门车款;其次是各国法规立法强制搭载,车联网基础设施与车间通信趋于完备,市场快速成长,例如,美国强制搭载后摄像头。
 
前车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车偏移侦测,纳入自动紧急煞车评价
张志翰指出,台湾亦于去年拍板 77GHz 可开放车用;在此之前,即使国外配备 77GHz 的高级车进来台湾市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待自动驾驶技术与环境成熟,无人驾驶汽车才可望合法上路——车电产品依例须经过"两冬一夏"的测试周期。他透露,华创于 2013 年即率先提供驾驶警示系统 (DAS)——包括前车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车偏移侦测,可惜当时未引发太多消费者回响;但自从 Euro NCAP 于 2016 年将上述三大功能纳入自动紧急煞车 (AEB) 的评价项目,这些特性顿成市场焦点;而如何在"指定点位的指定距离"煞停,是学问所在。
 

图1:Euro NCAP 于 2016 年将前车防撞、行人警示和行车偏移侦测功能纳入自动紧急煞车 (AEB) 的评价项目
资料来源:Euro NCAP 官网
 
张志翰表示,雷达、影像和超音波是 ADAS 三大传感技术,市面上 90% 远距雷达是用 Mobileye 产品;前端、环景会用摄像,但移动中的物体辨识效果不佳。因此,华创系统在前方、两侧及后方装设雷达,号称可环视 720∘景象 (180∘X 4),甚至前方以更远距的"光达"(LiDAR) 替代,支持 200 公尺以上的视野;且一开始采用 Mobileye 芯片;即使它在 100 公尺会有 10%、50 公尺内有 3~5% 的误差,但"其准确率仍无可比拟";张志翰分享今年初到 Mobileye 位于耶路撒冷的总部参访实验室和数据中心的见闻。
 
"Mobileye 一个基站可处理 7 Petabyte 大小的数据库,而这样的基站有八座,再难以辨识的场景或物体都能处理;再加上整个工作站有 4,000 个核心,只要 40 小时就能跑完所有数据,效率惊人;且在全球设立三座相同规模的备援,数据保全考究",张志翰回忆。他并提到,欧洲在高速公路多会设置自动定速巡航 (ACC) 功能,且时速动辄上看 200 公里,若可视距离不够远,其实相当危险。另一方面,考虑到电子背景的技术专家,对转向动力未必了解,反之亦然;华创冀携手合作伙伴搭建平台,做传感数据融合 (Sensor Data Fusion)、决策与控制。
 
传统车厂积极跨界合作,免费导航APP崛起
以便携式导航设备 (PND) 闻名遐迩的台湾国际航电 (Garmin),1989 年成立时原是从航空起家。Garmin 亚太区汽车事业群总监沈致玮介绍,全球中、小型飞机有 70~80% 的飞机座舱系统皆是采用 Garmin 产品,包括自动驾驶、雷达、屏幕和通信;之后还把触角延伸到航海的娱乐、图资和鱼群探测器,产品线涵盖 B2B、B2C 市场。他表示,导航这几年发生很大的质变;最早大众对于导航的认知是只在车辆使用,后来演变至以"人"为主体;从车用、GPS、穿戴到手持式设备,导航已融入日常生活,而 Garmin 的车用目标是成为车厂一级 (Tier 1) 供货商。
 

照片人物:Garmin 亚太区汽车事业群总监沈致玮
 
沈致玮表示,Garmin 在耕耘原装车电市场已小有成果,与金铃 (SUZUKI)、丰田 (Toyota)、福斯 (Volkswagen) 等大厂、甚至是特斯拉 (Tesla) 电动车皆有合作,几个月前更宣布成为宝马 (BMW) 前装一级供货商,将从 2019~2022 年为宝马中国提供多媒体车机。他提到,不少产业龙头都希望把手机或互联网内容延伸到车内使用,说穿了不脱导航、音乐和手机通信三个特性,而福特 (Ford) 的 SYNC AppLink 堪称是先驱;另 BMW 一方面与 Amazon、Apple 合作居家声控等物联网应用,亦藉由与英特尔 (Intel) 合作、间接获得 Mobileye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AI) 和传感器资源,同时又收购"Here"掌握图资,亦是车厂跨界合作典型。
 
沈致玮笑称,他们曾多次被问到:"手机导航是趋势吗?"这个问题。就他观察,手机导航的风行草偃主要有四个原因。手机导航拥有丰富的实时点位及交通信息,非常亲近当地市场、可免费更新,且可独立运作、不须依赖车体传感;相较之下,车厂原装导航常被抱怨价格高、使用不便且须付费更新。此外,车厂希望车内设备轻薄短小,于是 Display Audio 此类支持蓝牙、音乐和智能手机联结的产品大受欢迎,使得 Garmin 不得不张开双臂拥抱 Google、百度这些免费导航 APP。"但车机也非全无好处;至少它较稳定且可脱机使用",沈致玮不忘为车机护航。
 
T-box将成为纯电动车的标配
"车机的惯性导航能在 GPS 作动不佳时,结合陀螺仪、加速计等运动传感器,搭配车轮角度或地图修正位置高度,判断车辆方向会较正确,有效提升城市导航经验",沈致玮点出车机精髓。此外,他也认同传感器与负责通信功能的车载资通系统盒 (T-box) 将成为纯电动车 (EV) 标配,而油电混合车 (HEV) 至少有 20% 会搭载。值得留意的是,Garmin 认为导航仍是车机最主要的功能,而"在线与脱机导航同时并存将是必然趋势"——在线云服务能做智能路线规划且与其他系统链接,而脱机导航能借助 T-box 下载、更新图资或上传感测数据。
 

图2:Garmin Drive 51 遇到复杂出入口路段,系统会自动显示如真实情境的3D实景绘制图,并依据白天/夜晚自动转换显示模式
资料来源:Garmin官网
 
沈致玮指出,车联网时代,多数状况可被实时解决,加上传感融合得出海量数据,整体导航安全将随之大增;车载导航在经过种种改进后,将回归到主流,而"手机导航终将消失"。他并预示车载导航未来三大方向:1."随车"——图资的实时性比高精度更重要;2."随路”——智慧储存沿途行经的障碍物、停车场等重点地标,维持路径灵活及交通疏导;3."随身"——变身智慧城市导游。要实现"高精准度自动驾驶地图"(Highly Automated Driving Map, HAD Map),由下而上依序是:地图层 (Map Layer)、活动层 (Activity Layer) 及分析层 (Analytic Layer)。
 
"地图层"收集所有道路宽度、曲度、坡度等路况信息;"活动层"或称为动态层 (Dynamic Layer),负责网罗所有从行进中车辆回传实时动态信息的;"分析层"则记录每位驾驶人的操控习惯及车辆种类、以仿效真人驾驶行为。他指出,制作 HAD 地图需要两颗 LiDAR 再加四个摄像头,造价相当昂贵 (上看 800 万人民币),具有三大特色:指向云服务器、精度非定值以及实时性,它是活的有机体、具备多维度信息 (包括人的情绪反应和天候条件)。"高精准度自动驾驶地图"可作为智能车系统的增强或补充、驾驶经验的载体。
 
智能车测试繁复,仿真、仿真"性能匹配"不可少
例如,同样的路口转弯、不同车辆的转弯时间点与角度都不同,以及认知决策的参考,供车厂做动力/灯光调配之用,且与高精度定位互为因果。最后他提到,就硬件设备或规格来说,如果不是由车厂所主导推动的生态,未必能成功;但互联网、信息厂商可往下列三个方向布局:1.内容为王、行动优先;2.大数据、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 (AI);3.智慧整合、提供个人化服务,例如从邮件、行事历和地图引擎,协助做个人行程规划。那么,在全球汽车市场举足轻重的中国大陆,对智能车产业又有何评论?
 
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欣,一开场就强调系统整合的重要。他带我们回顾,"整车性能集成开发技术"从八O年代的静态仿真"模型集成"(Model- based),到九O年代可用于描述瞬态过程、用于主观评价的动态"仿真器集成"(Simulator- based),2015 年后更进化到基于仿真器和总成实物测试的"混合集成",以实现 ISO / TS 16949、ISO 26262 等电控标准和功能安全,可将"实车迭代轮次",从 5~7 轮次降至 1 或 0 (每一轮次约需时 8 个月至一年)。
 

照片人物: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欣
 
管欣表示,国际汽车产业将从机械化的性能匹配,依序走向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复杂的情境测试日受重视;由于智能车可提高行车安全、解决交通壅塞并改善效率、降低排放,各大汽车厂将全面推出安全水平 Level 3 以上的智能车。传统汽车开发可能只要几个月到一年就能搞定,电动化需要两年的寒暑交替历练;随着机电一体化和信息系统的加入,需要验证上万个设备,可能需时 48 个月。智能车的"测试"时间更令人咋舌,根据研究,须耗时 109 小时!故传统实车场地试验的方式不再可行,如何利用虚拟测试做性能匹配将是关键。
 
"智慧驾驶试验场"是智能车开发最佳方案
管欣认为,整车厂和一级供货商都必须掌握系统整合技术,才能及时抢市。国际已形成诸多实车测试开发标准,除了耳熟能详的 ISO,另有美国 SAE、德国 DIN 和日本 JASO 标准。管欣表示,为满足实车场地试验和室内台架测试需求,ABD、MTS、MPPG 和 KISTLER 等测试系统厂提供大量测试设备;但对于实车场地环境仍有所欠缺。因此,他主张"智慧驾驶试验场"(Cyber Proving Ground) 是智能车开发的最佳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包括:高逼真度的驾驶仿真器、车辆动力学模型、驾驶人/复杂交通场景建模和信息物理系统集成。
 

图3:由国际汽车产业工作小组 (IATF) 所制订的 ISO / TS 16949 标准,旨在协调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不同的评估和认证体系
资料来源:ISO官网
 
吉林大学继用于主观评价的模型集成平台 (Virtual Car),并于 1996 年开发"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汽车驾驶仿真器后,现正将发动机、传动系统、转向系统、悬吊与高精度驾驶仿真器集成,形成混合集成技术平台;已形成完善的主客观评价体系、整车厂实地试验测试标准和大纲,并已用于一汽、长安、奇瑞、东风等汽车研发。混合集成技术可应用于智能汽车"标定"(意指使用现有标准以确保仪器的测量精度,与确保系统既定功能符合行规的"验证"有所不同)、大侧滑/甩尾等危险极限的底盘性能集成匹配、动力传动标定与系统/总成同步开发。
 
管欣表示,虽然建置智慧集成平台仅需人民币一亿元左右,但若欲建设供实现复杂交通环境的"智能车测试场",经费将超过人民币百亿元!而吉林大学提供用于汽车底盘电力转向系统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电子稳定程序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 等标定和功能安全检验,可解决全天候气象条件及虚拟集成没有操纵路感、不能展现"动态质量"的问题;动力传动标定旨在解决真实驾驶排放 (RDE) 试验所需的"随机"驾驶人员及驾驶状态等实车试验无法实现的困境;系统/总成同步开发目的则在于执行"整车"集成匹配,促使零组件供货商转型升级为系统整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