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CompoTech China > 专题 > 专题报道 >
 

失智海啸来袭!智能家居施以援手

本文作者:任苙萍       点击: 2019-12-13 08:23
前言:
根据专家统计,有高达九成的轻、中度失智者,其实都生活在一般居家中。如果你不曾在第一线亲身照护失智症 (Dementia) 患者,真的很难感同身受这份不可承受之重!相较于娱乐、节能等智能家庭功能,或许高龄或失智等高度依赖居家照护的特定族群,对于将辅助科技引入日常生活有着更迫切的刚性需求。日前一场由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 (TEEMA)、经济部工业局网通产业发展推动办公室与社团法人台湾地区失智症协会共同主办的智慧照护跨域创新工作坊"活动,难得邀集不同类型的照护机构现身说法,与各方业者共同商讨此一严肃议题。
 
"三动"防失智,热盼照护科技创新
成立已有 17 年历史的社团法人台湾地区失智症协会秘书长汤丽玉指出,经统计,全世界每年增加千万个失智者,平均每三秒就会增加一位,照护人力越来越少是最大挑战。国际失智症协会于 2017 年为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报告曾明确列示七大行动计划要项,最后一项即是鼓励失智症的研究和创新,期将科技用于失智症照护上。
 


 
照片人物:社团法人台湾地区失智症协会秘书长汤丽玉
 
汤丽玉表示,轻度与极轻度的早期失智患者大多看似正常,占了 3/4 的比例;如何运用科技尽量让他们保持最佳状态、不再退化,即使无人照顾也能在一般小区"生活得还不错"是当务之急,上述创新就包括保障身心障碍的人权,以维持自由人身、融入小区并兼顾安全,澳洲与日本皆有相关计划,旨在让他们发挥潜能、设计参与活动、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对国家社会的冲击,脑力激荡 APP 便有助于推迟退化。进一步说,要预防或推迟失智,"三动"是最佳解方——动脑、运动、社会互动。
 
科技亦能协助正常人做自我健康管理,且要趁早起步;汤丽玉透露,经北欧大力推广上述防治概念,当地失智症盛行率已见下降。她特别提到,希望业者开发小如钮扣、不用卫星、改以基地台信号定位的追踪设备,预防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者走失。不过曾有案例显示,此法若身处基地台不够密集之处,定位精准度将备受考验。
 
表:失智症类型及表现

肇因

分类

临床特征

退化性失智:

大部份患者皆属于此类。

(1)   阿尔兹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1906 年由德国 Alois Alzheimer医师发现,因此以其名命名,是最常见的失智症。早期病征最明显的为记忆力衰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认出现问题,为两种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属进行性退化并具不可逆性;为神经退化性疾病,其脑部神经细胞受到破坏,医生通过电脑断层及核磁共振判断,主要是因为阿尔兹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马回为主,往生后脑解剖可发现异常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纠结,美国前总统里根即罹患此症。临床病程约 810 年。

(2)   额颞叶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脑部障碍以侵犯额叶及颞叶为主,特性为早期即出现人格变化和行为控制力的丧失,常常会有不合常理的行为举动;或是早期就出现语言障碍,例如表达困难、命名困难等渐进性退化现象。平均好发年龄 50 岁以后。

(3)   路易氏体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为第二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为除认知功能障碍外,在早期就可能会伴随着身体僵硬、手抖、走路不稳、重复地无法解释的跌倒现象。此外则会有比较明显的精神症状,例如:鲜明的视或听幻觉、情绪不稳或疑心妄想等症状发生,平均好发年龄 70 岁以后。

(4)   其他:亨廷顿氏症 (Huntington’s Disease) 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

是因脑中风或慢性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脑细胞死亡造成智力减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

中风后血管性失智症

小血管性失智症

中风之病人若存活下来,约有 5% 的病人会有失智症状,追踪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机会约 25%。其特性是认知功能突然恶化、有起伏现象、呈阶梯状退化,早期常出现动作缓慢、反应迟缓、步态不稳与精神症状:

(1)  情绪及人格变化 (忧郁症)

(2)   尿失禁;

(3)   假延髓性麻痹 (吞咽困难、构音困难、情绪失禁)

(4)   步履障碍 (失足跌倒)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失智症协会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笔者整理
 
导入辅助科技有赖"转译者"
拥有 26 年照护资历的老人住宅暨服务中心主任李梅英从专职照服员角度分析:一般机构分为居家、长照和住宿式三种,对于长照式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找场域。此外,单靠将纸本变成电子化并无法节省人力,反容易引起现场人员反弹;期许科技就算无法降低人力需求、至少要减少照顾负荷——宝贵人力要用在有温暖的陪伴。李梅英呼吁,科技业者的导入思维要改变,且要慎思研发、实证研究到商品化的过程,开模成本是否过高?市场是否够大?她强调,同一产品无法适用于所有场域或需求各异的长者,业者不宜一味宣扬所有功能。
 

照片人物:老人住宅暨服务中心主任李梅英
 
"切中需求要点、要有销售技巧才是正途",李梅英直言不讳。另由于科技人 vs. 照护者往往彼此不懂对方的专业术语 (如:介护计划 vs. 照护计划是同一逻辑),故"转译者"十分重要,强烈建议科技业者要在现场蹲点,并尊重使用者的科技素养和惯用模式,切勿想当然尔,以免认知落差而错置需求顺位;而购买者是家属还是长者本人,也是关键因素。其次是"适地性"问题。例如,要装设传感器,但后来才惊觉因楼地板低、到处是墙面,必须增加传感器才能作用,使成本超出预算;为预防住民坠落,想在窗户加装传感器示警是另一"悲摧"经历。
 
例如,横拉窗以开启 10 公分为界,但若外推窗又该如何定义?还有些厂商会卯足全力游说侦测、分析睡眠状态如何重要,却忽略了老人住宅非照护机构,场域不对、毫无用武之地。再者,有业者力推改用人脸辨识作为身份认证,但许多老人都会驼背低头,根本照不到脸,又是场域不适用的一段插曲。李梅英还举例多项"不专业现场"的窘境:因为不知道物联网 (IoT) 与固定/浮动 IP 有关,导致临床传感器不停跳动、异常鸣叫。另一宗"惨案"是:将原有模拟监视系统升级成数字,结果机构内的 IP 全部跑掉,但社工却不懂怎么重置。
 
因地制宜,持续性和商业模式才是核心
最夸张的是,设备没动作只因电源没接通……,诸如此类的突发状况经常就会上演。"场域验证"也是一大试练。他们曾与厂商谈定要在房问装设摄影传感设备,分别对一般长者与失智者做对照组实验,结果前者因"担心它没电"、眼睛一直紧盯着看,后者则索性用衣服把摄影机遮盖起来;与此同时,计算机基本配备资源不足、只能做字处理也令人头疼。李梅英呼吁,业者不能只想塞设备,持续性和商业模式是审查重点;有些智慧城乡计划就是因为实证场域未过而被打回票。她形容,每一次谈建置辅助科技都像在"许愿"。
 
基于安全考虑,机构希望设定电子围篱并以室内卫星定位系统追踪住民的游走范围和轨迹;虽然已事先经过内部定义流程、窗体且试行半年后,再交给信息厂商的程序人员编写,但仍多有磨合、甚至换过多家厂商。更重要的是,机构想将所有应用程序 (APP) 串接至主要后台个管系统,以便实现个别长者的日照排程,且能通过 Wi-Fi 直接连至云台、而不是只有蓝牙 (Bluetooth) 的短距互连。如此一来,不须再惑于太多 APP 通知而费力辨别是哪个设备示警,更不必重新适应工作流程。她还发下宏愿,冀将日照中心的服务量能扩大、串接到居家。
 
将日照中心服务量能串接到居家,务实免臆测
李梅英规划,双老同住或独居老人皆是收容对象,这需要详实记录并搭配"时间银行"累积服务时数,以便适时、适才、适所驱动志工,媒合长者需求并引导走出户外;此时,蓝牙 iBeacon 或将发挥所长,惟须审慎评估建置和维护成本。公共托老中心主任连丽珠异口同声,多数轻、中度失智者都生活在家中,家人照护可谓全年无休,借助科技可望减轻家庭负担,而务实了解是基本功;举凡怪癖诱发危险、拒绝洗澡/不愿换尿布等不良卫生习性、跌倒、重复发问/找东西、焦虑、偏执想象或记忆中的家、忘记吃药/喝水、丧失定向感,皆是明显病症。
 

照片人物:公共托老中心主任连丽珠
 
她描述轻、中、重度三阶段病程:轻度几乎与常人无异,但判断力差、易受诈骗;中度常见误食、药物过量、攀爬坠落或跌倒,近身照护者多半已累积相当大的压力,虐待事件时有所闻;重度会有进食功能退化、呛到造成吸入性肺炎的风险。随着进程不同,科技可设法介入协助。有些体质弱的患者,只要纹风不动地睡一个晚上、或连续两天活动力不足,就会出现压疮,未必要经过很久时间才会发生——设计侦测睡眠姿势的床垫或坐垫或是解方。另忘记喝水或怕上厕所麻烦而减少摄取水份,容易尿路感染——鼓励喝水、测量喝水量,都是一种预防途径。
 
连丽珠从身、心、灵三方面统整科技辅助目的:在安全状况下维持患者生活独立性;促进社会连结、人际互动,避免社交孤立,沟通是一个复杂的大脑运作过程;回忆宝贵生活经历或故事,诱导患者侃侃而谈,保持现存能力、发挥价值。她笑说,有些患者一到日照中心参加活动,就活力满点、精神焕发;随着时间过去,患者的认知、表达能力会日渐退化,若长久不爱说话恐退化更快。到了重度,多半只会静坐不动或卧床,更易形成压疮。
 
科技是让服务更有温度
从照护者及工作人员经验回馈,连丽珠归纳出:资通信科技 (ICT) 的着力点主要是在安全、防走失方面,卫星定位产品也已从手表单一形式蜕变成多样貌:项链、手环、挂勾、护身符、袜子等不一而足;有些患者会将自己反锁在门内,改良式的智慧门锁或是解方——部分现有智慧门锁过于容易从门内开启或误触内锁。总之,通用性和商业规模将是重点。其他像如何让洗澡变快乐、提醒定时翻身/喝水/上厕所、预防感染或保护糖尿病足,以及避免因归巢性引发"黄昏症候群"焦虑、减少躁动等,都是很好的研发主题。
 
连丽珠介绍,在认知功能训练方面,坊间已有巧拼地垫、四色足梯等互动游戏道具,另有 MABOW TV 居家科技互动平台 (玛帛金孙)、SODA 乐活认知训练等产品,但建议最好要有人在旁相陪,不然容易被闲置在一旁。她认为,陪伴机器人、海狮宠物、智能音箱等科技产品不失为应对重复发问的利器,不仅没有不耐烦情绪,还可事先录下特定话语,帮助患者进行"现实导向"。扫描老照片做成"回忆录大富翁",也是不错的方式。社会福利协会副秘书长倪颂惠亦赞同"转译层"的必要性。他坦言,科技 vs. 照护者、产业 vs. 社福若少了中间协调,容易流于天马行空、各说各话。
 

照片人物:社会福利协会副秘书长倪颂惠
 
倪颂惠直指,六个月以上的长期照护旨在帮助持续生活、而非只被照顾,"科技的使用是为了让整个服务更有温度"。目标是:让照护者专心从事照顾工作,被照护者不用太多学习就能被引导。倪颂惠主张,如何在适当的价格下运用手机、穿戴设备等"既有"科技产品整合出完整解决方案、"完成一项工作"才是重点。此外,既然高达九成失智者都是在家起居,那么上述解决方案应发展成适用于多元照护场域方有效益。例如,营造不同环境景致或用音乐区别季节/晨昏变化、在音乐辅疗的乐器安装短时间穿戴设备以测量生理数据,但切忌妄想从零开始,那并不切实际,而应往发展综合策略方向前进。只有将成本拉低,才有助迅速普及使用人数并便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