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词汇-当局)台湾零件公会会长朱耀光談公会职能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3-12-01 00:00
前言:
Q:请您介绍台湾零组件公会成立的背景,组织机构和职能。
A:台湾电子零组件交易的95%都发生在台北,大部分零组件供应商都会把它们的销售点设在台北,因此就在台北成立了台湾零件公会。本單位成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公会的组织和力量将世界第一手资讯提供给会员和其他厂商并在台北举办一些研讨会,因此在这一方面的资源整合相当重要。
随着公会会员的不断增加,我们在为公会会员的服务的项目上也在不断丰富,例如从以公会的名义与一些保税仓库和其它机构谈判,为公会会员提供合理的价格,降低成本到现在为方便会员而将服务延伸到大陆,比如我们印制的“公会指南”就告诉会员到上海或大陆哪些地方可以拿到公会的最新资讯等。
目前我们与中国内地的很多信息协会和行业协会都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并会就一些市场热点问题举办一些研讨会。同时也向有意在台湾地区发展或者寻求合作的内地厂商提供第一手的整合资讯,以及交流和服务的平台,而大陆的协会也会为我们以及我们的会员提供同样的服务,为台商传递和创造更多的商机。
Q:台北电脑公会也会在台湾举行或组织集成电路方面的活动,在这方面和零件公会的服务是否有所交叉?
A:台北市电脑公会是目前台湾最大的公会,我们与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我们是它的上游产业。我们双方都会举行一些集成电路方面的研讨会,通常情况下是国际市场推出为满足市场而设计的元器件,台湾厂商随后才能生产制造出相关的产品。例举:P4的零组件在前年就已经设计出来,可真正的产品面世是在去年,也就是说电子零组件是走在产品问世之前的,因此我们比较偏重在零组件方面的资讯。这是我们与台北电脑公会在定位上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双方的资源,我们就会根据市场热点来合办一些研讨会。
Q: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台资企业进入大陆市场,中国大陆市场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但目前台湾和大陆还没有实现“三通”,对此您作何看法?
A:台湾是一个只有2300万人口的地方,近二十年来台湾创造了一个奇迹,即在IT产业方面接手了很多传统产业,并使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产业只要是从机械转到电子都会让台湾厂商获得商机。台湾电子产业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这个地位来源于:一、早期教育化程度高;二、台湾当局支持成立很多创投公司.这两项措施成为了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让很多海外学成归来的人才有机会创业,并且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传授给本土的学子。这些因素相结合造成了台湾向上发展的空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电子产业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供应链,这是今天台湾的电子制造业能够超越韩国和日本的原因所在。例如:国外要求从生产到交货72小时,目前只有台湾的厂商才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
为了扩大量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并缓解台湾劳力不足的现状,台商逐渐将生产转移到大陆。在大陆,台商企业更可以保证运行24小时的满复合生产,进而在国外获得更大的定单。因此这就创造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和国外购买者之间“三赢”的局面,再加上消费者可以买到价格低廉的产品,可以说是达到了“四赢”的水平。
如果未来实现“三通”,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和深入,届时中国的电子制造业将在世界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当然了,我们的竞争对手,例如:日系、韩系厂商可是不希望看到“三通”的实现,因为这样一来,将是对他们的低效生产造成重大打击。我相信在未来1-2年之内,经过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争取尽快实现“三通”的美梦。
Q:如果实现了“三通“,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运营成本可以下降多少?
A:我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估系统。就真正的运营成本来看,如果都进入到这个市场,运营成本下降的程度并不显著。但台湾企业做为世界的运筹中心,如果背后有工厂作为强大后盾,就会对全球制造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所以,我认为实现“三通”的目的并不在于运营成本可以下降多少,而是在于运营绩效可以提升多少。台湾的设计与大陆的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世界上接任何的单子都不用担心交不出货;再加上中国人对于成本一贯的优良控制,到那时,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与我们竞争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我们中国人内部也不是都赞成“三通”的,他们担心“三通”以后台湾资金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但我以为并非如此:首先,台湾企业如果赚到钱,有相当部分资金肯定会回流到台湾地区;其次,“三通”之后,两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台商在大陆不用在停留很长时间,而是短期出差就能处理公事,这样大陆一些商店的生意会少一些,在大陆消费减少,相对会给台湾本土的消费带来商机;再有,实现“三通”之后,台湾厂商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会置备更多的仓库,以便做商品的周转之用,这样一来台湾一些空置的仓库就可以被利用起来。这一点可能对香港产生一点影响,但只限于华东地区的一小部分,我认为华南地区的持续成长不会动摇香港中转站的地位。
Q:大陆IC产业与台湾IC产业的区别在哪里?各自定位是什么?
A: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中国的国力在飞速的增长,与国际接轨的领域也逐渐增加同时,中国政府也为了扶持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而颁布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政策,大陆目前的近500家IC设计公司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总的来说大陆的IC公司在掌握世界一手资源和信息方面还比较弱。
再看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经过了30年的发展,其与世界接轨和讯息整合度方面的速度是比较快,这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优势之一。但我相信,大陆经过这几年的整个产业的突飞猛进,现在的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只比台湾落后5-10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还会缩小。
两岸同根同源,所以我们的合作是必然的。我认为台湾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在半导体领域多年的沉淀再加上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后进优势,将使整个大中华地区的IC设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同时,台商在大陆设立的研发中心,这些设计中心所培养出的硬、软件工程师将是对实现这一目标在人才上的保证。
Q:台湾IC有哪些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A:其实中国大陆已经在很多方面来借鉴台湾地区成功发展和成熟产品、技术的经验,比如软件保护器最初就是从台湾引进大陆的,后来大陆也进行设计开发了自己的软件保护产品;中国大陆的家电厂商开发的控制IC也是在台湾原有IC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改进而成功推动产品。未来大陆厂商也能把从各个地方,包括台湾、欧美借鉴来的综合在一起,设计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但在借鉴先进产品的同时,希望大陆的同业能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系统整合度还需加强,包括从前端到后端的整个流程;二、一些中小型厂商在借鉴其他企业产品的时候要注意产品质量,而且一定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三、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
另外,针对目前大陆的IC设计企业数量猛增的状况,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一家成功IC设计公司最关健的是要成立一个市场研发部门,它们的工作就是去了解市场需求,确立设计项目和所要设计出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拿到最多的订单,获得最大的利润。工程师要求的往往是理论上的完美,行销人员则要求现实市场的完美,而市场与理论有时会产生落差,这就要求行销人员说服工程师去设计市场需要的,而可能在理论上并不完美的产品。
Q:您既是台湾零件公会的理事长,同时自己还经营一些企业,您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
A:我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自己企业的某些经验和问题可能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而工会收集到企业反馈的信息越多,就可以有效开展更多的工件为企业经营创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越早提供给厂商一些资讯,就会减少厂商花在摸索上的时间,少走很多弯路,让大家在更短的时间达到共同需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