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进步和升级原本就将比传统行业迅速,而激烈的价格竞争越发迫使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重视不断控制成本,赢取利润空间,这为创新技术的提供商带来了商机。
目前光伏企业,高校、研究院都积极从产业链的不同方面研发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升产品性能的新型技术,努力实现产品差异化。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有可能引领成本下降,并迅速产业化及商业化。而技术路线的选择关系企业的存亡。
作为标准和技术路线的先导,SEMI联合众多企业技术精英骨干,于3月20日,在浦东嘉里酒店召开国际光伏路线图(ITRPV)大会,为产业人士具体描述硅片、电池、组件等技术发展、演变趋势,帮助光伏企业降低材料和制造等方面成本。
来自Q-Cell研发总监Markus Fischer作为ITRPV工作组主席为与会人员介绍了最新版本的国际光伏路线图。整个路线图分为技术、工艺和材料三部分。整个光伏产业的进步与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比如在晶体硅方面,硅锭将向着更大的尺寸发展。准单晶产品将逐渐取代多晶,甚至有可能取代P型单晶。在技术方面,双面接触技术有望在2020年成为主流。无论任何途径,目的都在于进一步降低光伏的成本,提升效率,这是光伏发展的核心。
晶澳太阳能CTO刘勇从企业的实际产品出发,分析了当下的主流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表示,目前晶澳量产的单晶产品可以做到效率大于18.8%,多晶可以做到17.1%,类单晶达到18.3%。未来的市场将以高效电池为主,即效率大于18.5%的电池,组件功率大于260W。多晶硅价格的下降为电池成本的降低带来了很大的空间。而原料和设备的国产化会给成本下降带来更多可能。
对于未来的成本降低技术方向Markus Fischer与刘勇都认同硅片厚度的减薄,和银浆使用量的减少甚至被替代将成为降成本的重要方向。
Markus Fischer先生预测,硅片的厚度有望降低至180微米,甚至是160微米。银浆的消耗量则有望从8毫克降低至5毫克甚至3.5毫克。更细化的栅线,两次印刷等技术也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量产所采用。
刘勇预测,随着硅片厚度持续减薄,银浆使用量不断降低等技术完善,电池正面的工艺优化将逐渐达到极限,背面优化将大有作为。未来比较有希望的技术包括,两次印刷,选择发射极,离子注入,MWT和PERC。
随着电池的复杂度增加,对于工艺监控和检测的要求也必将提升。KLA-Tencor的Ben Tsai博士强调了工艺控制与检测在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硅料价格的下降,发电成本将越来越接近平价。技术的创新将体现在硅片厚度的持续降低、新型的电池设计以及A级电池所产比例最大化等方面。
中科院电工所副所长许洪华教授围绕着十二五规划,阐述了中国光伏未来发展的战略。未来,对我国光伏组件成本及光伏电价情况,光伏十二五规划也做了展望。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 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 千瓦时;而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 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 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 千瓦时。
许洪华教授说,目前我国的核心设备和高纯硅仍然依赖进口,所以发展核心设备、材料、器件和系统的国产化是未来的重点之一。随着中国装机量的逐年上升,国内市场开始启动,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利好消息。
SEMI在国际标准领域有着30多年实践经验,现有800多条国际标准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制造﹑平板显示等多项领域得到普遍运用。已有超过500家会员公司从事光伏业务,掌握着从生产设备、原材料、到电池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