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App OnCommand:开放合作,助云落地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11-07-25 00:00
前言:
就在EMC和IBM等公司将人们的视线从“云计算”逐渐引向“大数据”时,如今已经在全球外部存储系统市场中排名第二的NetApp仍显得比较低调。EMC通过收购Greenplum获得了数据仓库(大型MPP架构数据库)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业务,相比之下NetApp则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或者说暂时还不想涉足存储之外的领域。
当然NetApp也没有闲着,记得笔者在“NetApp收购Engenio 双线出击求增长”一文中就曾提到,他们今年1月收购虚拟基础架构优化厂商Akorri之后,拥有了自己的基础设施管理、性能分析软件。经过消化整合,NetApp于6月宣布推出新版本的OnCommand管理软件,同时通过Alliance Technology Partner Program(联盟技术合作伙伴)计划将OnCommand与近20家云管理合作伙伴集成,包括BMC、CA、富士通、微软、newScale、IBM Tivoli以及VMware。
上周四,NetApp亚太区系统技术及专业服务部高级总监刘旭茂 (George Liu) 先生在北京进行了题为“企业云部署——NetApp为云部署奠定了灵活高效的基础”的演讲,并和NetApp大中华区总经理陈文俊一同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NetApp亚太区系统技术及专业服务部高级总监刘旭茂 (George Liu)
刘旭茂 (George Liu) 先生于 2005 年加入 NetApp,现任亚太区系统技术及专业服务部高级总监,负责发展及管理整个亚太区的整合系统工程及专业服务团队。加入 NetApp 之前,他曾在 EMC担任了近五年的系统工程经理职务。
在与刘旭茂先生的交流中,只要是谈到产品技术相关的话题,笔者就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工程技术背景,阐述问题严谨并客观。这些在本文后面的采访环节会体现出来。
NetApp新推出的管理软件与企业云部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传统OnCommand存储管理在增加新功能之后又是如何与BMC、CA这些管理软件厂商配合的?“云计算”在中国落地的情况如何?相信这里面会有大家关心的内容。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NetApp近两年来在“云部署”方面的重要事件,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线索。
NetApp云部署大事记:
2009年8月:NetApp交付云基础架构
2009年9月:NetApp和BMC提供集成云服务和解决方案
2009年12月:NetApp和微软宣布签订虚拟化和云协定
2010年1月:Cisco、NetApp和VMware宣布合作,共同推出SMT(安全多租户,即FlexPod的前身)
2010年2月:NetApp和CA为公共云和私有云构建管理解决方案
2010年6月:NetApp启动服务提供商计划
2010年9月:NetApp、Cisco和Citrix(思杰)联合发布XenDesktop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2010年11月:NetApp针对共享IT基础架构的产品组合全新亮相,与Cisco联合发布FlexPod、
2011年2月:NetApp和Accenture(埃森哲,全球知名的咨询服务提供商)发布《扩展协议》
2011年5月:NetApp与Cisco和微软携手推出Hyper-V Cloud Fast Track解决方案
2011年5月:NetApp和Cisco公布150家FlexPod客户,新增SAP支持
2011年6月:NetApp公布新的云管理技术和合作伙伴
四大类“云计算”合作伙伴
上图中,NetApp将私有云/公共云计算方面的合作伙伴分成了4大类:
1. 基础架构合作伙伴——比如与VCE(VMware、Cisco和EMC)联盟的打包产品Vblock相竞争的FlexPod解决方案中,配合NetApp存储,提供服务器、网络产品的思科以及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平台的VMware。
2. 云管理合作伙伴——即上文中提到的BMC、CA、富士通、微软、newScale、IBM Tivoli以及VMware等。
3. 系统集成商合作伙伴——比如埃森哲、富士通,还有国内的神州数码等。
4. 云服务商合作伙伴——在这里指使用NetApp存储,并向外提供云服务(主要指公共云)的公司/组织机构。目前在国内,NetApp现阶段更多是和大的电信运营商,以及地方政府投入的项目展开合作。关于国内外云计算实际部署进度的差别,以及中国市场现状等,本文第三页会有更多的详细内容。
在基础架构合作伙伴方面,NetApp不满足于和思科、VMware联手的FlexPod。除了与长期合作伙伴微软在Exchange、SQL Server、SharePoint这些应用软件方面合作之外,还推出了Hyper-V Cloud Fast Track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另外原有的FlexPod基础上也新增了SAP,以及VMware View和Citrix XenDesktop桌面虚拟化应用。
OnCommand管理开放合作、无代理的优点
NetApp自动化存储服务与数据中心业务流程相集成
NetApp最新的OnCommand管理软件提供了组成云所需的4个基础因素:服务目录、服务分析、自动化和自助服务。新的NetApp OnCommand统一管理器可以创建一个存储服务目录,提供基于策略的自动化,包括配置、数据保护和服务监控。
OnCommand中新的Insight工具提供了针对存储和其他基础设施组件的服务分析,这样用户就可以获得对他们的基础设施的可视性,从而优化云服务的交付,这其中包括基于使用的计量、服务水平监控、性能及容量建模和规划。
微软、VMware、BMC、惠普、CA、富士通等厂商的云管理软件产品可以实现云基础架构的自动化和管理,通过集成NetApp OnCommand软件以接入NetApp的存储管理界面,这样就得到一个同时控制服务器和存储的统一用户界面。
刘旭茂:我们的OnCommand产品来自于两次收购,一个是Akorri,另一个是 SANscreen。这两个公司的产品从我们买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做了很大的集成,那个时候应该是可以做一个跨网络的管理,可以让你知道你整个环境有什么东西。其实还有一些管理的方面,我们的OnCommand都是跟BMC 、Microsoft等其他第三方厂商有集成,如果他们想要跟我们集成进来的话就可以。另外,OnCommand也继承了我们以前的一些产品和功能,比如Protection Manager、System Manager已经跟Microsoft、SAP、VMware等都集成了好几年了,我们现在只是把这些产品放到我们的OnCommand里面做自动化。所以我想说两点:第一,我们做单一的统一存储管理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第二,这两年来开始我们会跟更多的厂商加强集成和合作。
OnCommand Insight Balance可以为虚拟和物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提供性能和容量管理。它可以提供高级的分析功能(以进行智能报警)、可行性建议以及主动服务管理指导,以帮助实施修复、优化和规划。
ZDNet记者:刚才提到的OnCommand Insight Balance是NetApp收购自Akorri的虚拟和物理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它以存储为重点,但同时还可以用于分析和优化服务器、应用和网络环境。现在NetApp也在和CA、BMC这些云管理软件厂商合作,那么我们的Insight Balance和这些管理软件的合作伙伴之间可能会在一些功能上会有重叠的地方,这个是怎么协调的?
刘旭茂:我们在做集成这块的时候不只是开放API,还有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当我们去跟这些(合作伙伴的)团队沟通的时候,如果有什么冲突(功能模块)的话应该会有讨论一下说:“我们产品有,你们的产品也有,到底哪一个集成可能会比较好?”要慢慢沟通。
陈文俊:可能大家都知道NetApp本身是采取开放性的态度,我们专注在整个云基础架构里面的存储,我们的态度是开放式合作,所以跟Cisco 、VMware合作了FlexPod的解决方案;在管理方面,跟BMC等软件厂商也是一些开放合作的;另外在服务方面,我们也是找神州数码以及三方认证过的提供商来提供这种增值的集成服务。我们给客户都是一些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做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
有一些厂家说他什么都有,从应用到操作系统到服务器、网络什么都有,他们这些大的厂家采用的一种方式。我们相信在整个IT里面还有很多客户会喜欢一些先进的或者是专注的技术,这个时候他们会跟每一个领域里面最新(理想)的厂家来合作。NetApp是在这个领域里面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我们跟埃森哲、神州数码、达科等合作,他们都是有先进的集成能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给客户。我们采用的是跟大的厂家不一样的方式,客户也有这个需求,首先客户找一个厂家什么都能做,但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客户每个领域都想用最好(合适)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跟他们合作的机会。
点评:相对于Oracle比较封闭的IT堆栈策略,IBM、惠普这些同时拥有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软件服务大而全的厂商,戴尔近年来也加强了存储和服务(收购佩罗)业务。EMC和NetApp这两家存储厂商在合作伙伴策略上也显出了不同。比如EMC在服务器和网络方面选择与思科结盟,但由于旗下还有VMware和RSA,因此在服务器和桌面虚拟化方面就难以和微软、思杰有比较大规模的合作,管理软件也是如此(vCenter的缘故)。而NetApp则以其专注于存储的特点,能够在各方面采取开放性合作的态度。
ZDNet记者:OnCommand Insight Balance (以前称为Akorri BalancePoint) 是一款无代理软件。EMC上周针对Symmetrix推出的ProSphere管理软件强调了无代理的优点,NetApp怎样看待无代理的好处?
刘旭茂:其实我们是走无代理的方式,因为无代理的开销会很少,有助于简化云环境。关于通过代理(Agent)和无代理(Agentless)两种管理监控方式,长期以来业内存在着一些争论。
点评:EMC和NetApp都是在今年开始采用无代理的管理方式,或许表明了这是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EMC表示,与ControlCenter相比,运行ProSphere所需的物理服务器最多减少75%。另外,ProSphere为安全性考虑还将支持代理。为什么呢?这些还要从Agent和Agentless的原理说起。
简述:传统通过代理的管理方式,需要在被管理设备上安装Agent程序,采集(收集)需要的状态信息等发送到管理服务器,因此会增加应用服务器的开销。但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可以经过压缩或者加密之后再发送,因此占用带宽、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好。而无代理则不需要Agent,直接在管理服务器上使用SNMP、Telnet、SSH等标准协议来主动发现,降低了对被管理设备资源的影响,但在占用网络带宽和安全性上可能会差一些。
在今天高度虚拟化的数据中心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通常运行了多个虚拟机,因此安装部署和运行代理程序将会消耗大量的管理精力和处理资源。无代理显出了更多的优势。
备份代理和管理代理的区别
记得我们曾在“Asigra无代理备份:“云”数据保护的先行者”一文中提到过无代理备份提高了安全性。根据笔者的理解:“备份代理”和“管理代理”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Asigra的“无代理”指的是在用户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中传输,通常位于防火墙的后面,因此不用太担心备份内容被人截获。相比之下,如果OnCommand Insight Balance管理软件在私有云中使用的话,无代理应该也不会有安全性的担忧,只是通过广域网的管理可能需要考虑这个方面。
OnCommand Insight系列软件中的另外三款:Assure、Plan和Perform
Insight Assure — 适用于复杂环境的全面监控、风险检测及合规性审核解决方案
Insight Perform — 可广泛收集性能数据并实现资源优化的高度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Insight Plan — 全面了解资产利用情况以简化购买决策的制定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NetApp“云”相关的业务在国内和全球落地的情况。
NetApp解释:“云”在中国为何落地慢?
ZDNet记者:在上面这张幻灯片中,我们正好看到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实际上没有NetApp的(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由于国内市场的现状和国外不同的原因?还是NetApp自己的一个问题?
陈文俊:中国大陆的运营商一般来说是先看国外怎么做他们才会做一些自己的部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国外走得更快一点,这是第一点。第二,看中国客户的需求,很多时候中国客户还是希望这些业务都(运行)在自己的机房里面,要走到外包给到服务商这个周期可能相对国外要慢一点。所以一个是说运营商的情况,第二个是客户自己的需求方面,要让两方面来拉动,才能达到一个比较良性的需求。
刘旭茂:说到外包,我相信国内的客户还是发展阶段,还是希望放在自己(数据中心)里边,真正外包可能还需要时间。不同的应用在中国的客户都还是在学习探讨阶段,真正他们去放出来或者是给到外包出来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运营商也针对这种情况一步一步来制定这种策略,两方面都相对慢一点。
其实我个人是觉得在北美卖得特别好,像我们在亚洲(日本和南亚等地,笔者注)、澳大利亚那边也卖得不错,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市场不一样。我们看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在开放,人家客户会想要看看,我今天看你(在国外)卖,你先做的话我知道你哪里做错,再调整过来。客户就会慢慢地以这种心态,慢慢看你做得怎么样?
我觉得FlexPod在中国这边,像陈总讲的也很有道理,客户有一些东西放在云里面,可能还不太愿意,或者做一个我们只是说叫“internal IT service”的东西(私有云)。我觉得中国的客户可能还是在看应用和虚拟化这块,至于云计算的话,可能还是在考虑的,我觉得也要看你的客户接受不接受。
中国客户应该他们还是喜欢东西(数据中心业务)在自己手上这样比较安全保险,很多客户还是这样的想法。我们看到国外一般会走得比中国早两三年,客户开始想从成本考虑,哪些应用是可以自己拥有?哪些应用基本上是可以外包出去的?另外在国外一些中小企业开始的时候,他们把这些IT的服务外包出去。中国可能目前还是一个阶段,要接受这个“到底哪一些自己的,哪一些过国外”这都是一个过程。我个人来看中国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比如节能减排慢慢也会对客户有一些想法的转变,这点国内还相对少,因为国内的运营商对提供这个服务也是要看需求,如果没有需求达到,可能也没有客户采用?因此这个商务上的过程还在发展。
陈文俊:在针对跟运营商的合作方面,从去年我们就开始投资了做业务发展的同事专门跟运营商沟通,把国外的新经验、我们做成功的案例跟他们分享。看他们针对国内的需求能够怎么去从做是需要过程,预计多久我也不知道,我估计可能一两年或者两三年,肯定是需要这么一个过程让客户接受这种理念和概念。
运营商也在考虑到底什么方式对中国客户更适合,中国的业务模式跟国外可能也不一样,这都是在探讨的阶段,适当的时候会和各位做一下沟通。我们去年已经开始跟运营商沟通,可能在国内相对来说比较快的是私有云。针对一些大的企业里面的私有云,这一块会走得相对比较快,我们的FlexPod也是可以满足私有云的要求,也有成功的一些合作。
在6月底的时候我们跟上海有一个叫“云海计划”,“云海计划”是上海政府在建的“八朵云”,有一个云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云。在这个项目里面,浦东的张江科技园区,他们在上海率先提供了一个园区里面的云服务,很多中小企业都在里面,包括做研发的高科技公司,他们在比较领先的云里面利用我们的技术。我们作为基础架构存储的提供商,我们会给到他们(服务商),他们对外提供一个云的服务给到这些中小企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试点案例,有现实的客户,也是可以落地的。
相关补充:2011年6月28日,国内首个由软件园区建设运营的全业务IT公有云“浦软汇智IT服务云”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正式上线。该服务云将向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包括硬件基础设施(IaaS)、完整开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定购等云计算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开创国产全业务公有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先河。
另外我们台湾中华电讯也构建了一个云的服务,台湾政府一直推动云的发展,台湾的中华电讯作为政府领导的云服务里面一个首要的负责方,在我们的架构上面提供了一个云的服务,针对政府部门进行提供,台湾(在这方面)相对比较超前。
总结、Engenio支持统一管理吗?
前面一页中NetApp对国内云计算部署的观点和看法,还让笔者想起了去年底在上海采访盛大在线CTO朱敬时谈到的“盛大在线关于云计算、云存储的愿景”。云服务在中国的普及速度似乎比各个厂商的宣传力度差了许多,就像朱敬先生所说的“我们慢慢推出的云计算、云存储的服务”,“非常希望通过我们的开放平台,通过我们的云计算、云存储这方面的技术,能够帮助这些创业团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推出他们最创新的一些产品。”
各种各样的云服务,大多会从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开始普及,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英雄所见略同”。本次采访中,我们看到NetApp在谈到相关内容时比较实际、客观的看待现状,而不是像有些厂商那样把“云”的泡沫越吹越大。
另外,还有记者问到NetApp是否会将收购自Engenio的产品加入到OnCommand统一管理支持的范围内?刘旭茂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George Liu:首先OnCommand这个产品是开放架构的,但是另外一点是基于NetApp Data ONTAP这个操作系统上来实现的。您说到Engenio这个并购,客观讲到今天为止还是独立的OEM的业务。我们也意识到一点,首先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面NetApp的产品线是在急速扩充,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考虑如何提供一个整合、统一的管理平台,但是到目前还处于一个早期的交流和计划阶段。所以可以这么看——未来我们一定会专注于随着产品线的扩充,提供一种更易于管理的环境。
NetApp收购Engenio之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E5400。就在我们发表“NetApp E5400释疑:Engenio变与不变?”不久,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其公布的产品规格有了变化。
点评:NetApp FAS/V系列统一存储使用了通用的Data ONTAP操作系统,针对这些产品的传统OnCommand管理软件功能,比如Protection Manager、System Manager都是不能支持从LSI收购来的Engenio阵列。不过最近新加入的功能,像OnCommand Insight Balance就可以针对Dell EqualLogic、EMC、Hitachi Data Systems(日立数据系统)、HP和IBM的SAN和NAS存储设备进行发现、数据收集和分析。既然包括IBM,其中入门级的DS3000和中端DS4000、5000系列存储系统都是OEM自原LSI Engenio(即如今的NetApp E系列)。
另一方面,统一管理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比如EMC用UniSphere针对双控制器、通用阵列,例如VNX和CLARiiON。这是因为无论VNX还是其前身Celerra统一存储,虽然都是在SAN块存储阵列前端加上NAS网关的统一存储形式,但毕竟整合为一款产品来销售和部署,用户有统一管理的需求。而EMC针对VMAX、Isilon和Atmos使用的却是不同的管理工具。
除了OEM的业务模式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Engenio和FAS/V系列之间不同的市场定位,或者说分别适合不同的应用。记得NetApp在收购Engenio时发表的声明:“Engenio将有助于NetApp应对新兴且快速增长的市场领域,比如视频市场,其中包括了全动态视频捕捉(包括高清)和数字视频监控;以及高性能计算应用,如基因组排序和科学研究等。”
NetApp首席执行官 Tom George还说:“(收购Engenio)让我们能够抓住新的高增长的机会,而这一机会是我们通过现在的FAS平台无法获得的。” “目前渠道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要求我们增加带宽能力”,“现在,我们发现多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表明它们需要一个独立的平台了”。
正是这样的原因,NetApp并没有将Engenio产品线加入到他们的FlexPod云解决方案中去。无论是私有云还是公共云,在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上的变化主要是将分散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组成一个整体的虚拟化资源池,因此才需要能够覆盖整个云基础架构并提供统一界面的集成管理软件方案。我想这恰好回答了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