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教学综合实验平台在长沙问世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3-07-01 00:00
前言:
新华网湖南频道1月25日电(记者 续丰收 蒋珺 谭克扬):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承担的重要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系统教学综合实验平台”,1月23日在长沙研制成功并通过上级组织的技术评估验收。有关专家指出,该平台的问世,是我国在计算机教学实验设备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创新性重要成果,它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尤其是计算机人才提供了又一现代化手段。
过去,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一般采取一堂课一个实验或一门课一次实验的做法,学生很难得到综合锻炼。为早日打破这种落后局面,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于2000年正式立项,组织一批年轻的教授和科技人员进行攻关,通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计算机系统教学综合实验平台”的研制和试运行工作。该平台可把计算机教学中的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控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实验课程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综合实验平台,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和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它可在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与实验及各行各业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咨询及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追梦10年
——写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十周年之际•历程篇
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0周年前夕,我们走访了一批又一批参与过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当他们回眸这10年的历程时,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感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发区的成功发展得益于高起点规划和大手笔建设。
1992年10月8日,当开发区在星沙那片尚在沉睡的土地上举行奠基仪式时,当时除了满目荒山之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尤其不利的是,当时全国各地以各种名义兴办的开发区不计其数,国家对滥办开发区的现象予以全面整顿,开发热骤然降温。有人因此摇头叹息,此时新办开发区是生不逢时,前程难料。面对这种形势,开发区创办者冷静分析了局势,他们经过广泛调查后认为,全国开发热降温,并不是抑制开发区的发展,而是规范开发区建设,防止一窝蜂地不讲条件不讲规模盲目兴办开发区。有了这种认识之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名为长沙星沙开发区)对发展前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那就是必须高起点建设好开发区,防止出现开而不发的现象。到底如何将这片荒芜之地开垦成一个现代新城呢,当时的建设者们并没有急于动手建设,更没有急于去对外招商,而是请来了规划专家对星沙那块广阔的荒地进行全面规划,提出了一个一揽子建设规划。
由于立足于“起点高、立意新、功能全、环境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果然出手不凡,也终于在开发区这口冷锅中炒出了热料,在短短几年内便在丘岗山地上打造出了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美丽新城。到目前为止,区内共投资64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的发展也如芝麻开花,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199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长沙星沙开发区内设立“湖南省星沙特别招商区”,1994年3月,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开发区正式更名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1997年4月,国家科委批准建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星沙工业高科技园”,到2000年2月,开发区在新世纪之初完成了极其重要的一次飞跃,国务院批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环境是一种产品
今年初,国家有关部委组织专门人员对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了综合测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综合投资环境的评估中名列前茅。为什么起步较晚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够后发制人呢,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易宇欣说了一番颇有哲理的话:作为开发区的组织者,必须将自己的各项工作作为一种产品来经营,这种产品经全体员工整合加工之后,就成了开发区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那就是环境。
“环境是一种产品”,这一理念已深入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每一位员工心中。我们走进开发区,除了感受到鲜花常开、绿荫如带的园林风光之外,更多的是听到了来自开发区落户企业对这里人文环境的啧啧称道。管委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土地使用、税收金融、保险服务、劳动用工、开发引进、立项审批方面可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并不是吸引企业落户的尚方宝剑。因此,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一直致力于营造国内一流的“软环境”,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开发区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办事”的方式,向落户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改进了组织体系与工作方法,规范完善各类经济成分的运行环境,为企业营造了自主运作和市场公正运行的法律体系。
由于环境的优化带来了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慕名而来,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已与国内外、省内外企业和个人签定了投资项目339个,合同总投资145亿元;到位内资120亿元;引进企业106家,其中三资企业40家,内资企业66家。目前,区内已形成以三一重工、长丰汽车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以LG曙光、长海数码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沙力元等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以金沙利等为主体的轻印包装产业,以中粮可口可乐、长沙娃哈哈等为主体的食品饮料产业,以金农、亚华、福来格为主体的生物工程产业的产业格局。
叶茂来源于根深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短短的10年内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区精神,那就是“团结、创新、无我、有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无不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
当我们询问开发区员工对“无我”的理解时,他们说:“无我”既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根据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园区建设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建设仅定位于建设好一个园区,而是与整个星沙的建设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开发区的领导说:“只有星沙整体发展起来了,开发区的发展才有坚强后盾。”
“根深才能叶茂”。事实证明,这种“无我”的工作方法开创了开发区工作的新局面。开发区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整体实力的增强,开发区税收在地方财税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大。1992年长沙县财税总收人为13507万元,2001年为58600万元,其中开发区税收为23771万元,占长沙县财税收入的40.56%,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税收增长的潜力更大。2001年开发区出口创汇7610万美元,占长沙市出口创汇的24.8%,到位外资7825.34万美元,占全省到位外资的9.7%。区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周边经济发展之后,也反过来更加促进了区内经济各项指标的提高,如今,区内经济密度已达7104万元/平方公里,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2万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0.5万元,实现利税31.48亿元,这些指标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发展带来新思路
随着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发展,园区领导的发展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由原来的建设开发区向经营开发区过渡。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发区将围绕产业发展这个中心,集中做强三大产业群。一是以新引进长丰集团和市内机械产业改制转移为契机,以做强“三一重工”为基础,打造汽车工业城,形成机械装备、测试仪器等领导的先进制造技术优势产业群。二是以引进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和网络服务器生产基地为契机,扶植力元新材料、瑞翔、福来格、亚华、金龙为重点,培育能源材料、生物工程产品原料中间体的优势产业群。同时,抓好配套产业园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星沙的区位优势,发展与开发区配套的加工辐射型和转口贸易型现代物流产业。星沙国际物流园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该项目已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全国中小企业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企业。二是以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科技兴贸出口加工基地和配套加工园,形成“专、精、特、新”产业关联、互为补充的配套企业群。
随着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多种产业的发展,渐步形成区内具有特色的产业链,并培育骨干企业群。据了解,开发区为加大“引大扶优育新”和做强、做大园区产业的工作力度,推出系列产业计划和服务措施。一是打造主导产业的?航空母航”,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培育企业“小巨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规模经济新优势。
据预测,到“十五”期末,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45%;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51%,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税收达1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一个起点更高、立意更新、功能更齐、环境更美的现代化新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