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USB技术的推出,可能是近代来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发展,因为USB的出现让IT产业的接口产生很大的革命,后来的影响不仅在IT产业,连消费性电子产业也到处可见USB的接口,因此USB的成功是无庸置疑的。除了在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小笔电都是100%的标准配备外,我们也可以轻易在手机、LCD TV 、打印机、复印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上发现USB的踪迹,笔者甚至看过连瑞士小刀上都有USB界面,由此可知USB真是无所不在。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Intel与Microsoft在IT产业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两家厂商的连手之下,USB硬是把另一个接口-1394给比下去,成为主导IT设备与消费性电子产品通讯接口的标准。
虽然USB目前有很高的应用范畴与Installation base (估计自1996推出USB 1.0规格,已有60亿的installation base,而且以每年20亿的数目持续增长),但是当初USB-IF规划USB的规格时并未很有规划的将USB接口的技术蓝图整个揭橥于世,并未像后来的SATA-IO于2001年规划SATA的技术发展蓝图时,一开始就将SATA 分为1.5 Gbps、3.0 Gbps与6.0 Gbps三个世代(请参考表1之比较表),感觉上比较像是在且战且走;所以自2000年推出USB 2.0规格后,虽然将USB 2.0的带宽大幅从12Mb/s提升至480Mb/s,但是我们都知道IT产业的发展定律是带宽永远不嫌多,储存容量也永远不嫌多,所以很快的大家就觉得USB 2.0已经不敷使用,也因此一直有公司力主要持续推出USB 3.0的规格,但是这些声音也仅止于大家的讨论,USB-IF一直未正式回应是否有USB 3.0的规划,一直到2007年9月18日在美国举办的IDF, Pat Gelsinger说明了USB 3.0的规划,USB 3.0的发展才确定下来。
本文将对USB 3.0的发展背景、主要规格、应用范畴做一简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USB 3.0的发展背景
当初USB-IF在1994年规划USB技术时,因为将其定位在较低速的周边界面,所以带宽仅订在1.5Mb/s(Low Speed)与12Mb/s(Full Speed);其中Low Speed主要用于人机接口装置(Human Interface Devices,HID)例如键盘、鼠标、游戏杆,High Speed主要用于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这就是USB 1.0的规格,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此一规格。当USB 1.0相关产品陆续上市后,随着使用USB的数量越来越大,市场上也发现关于USB 1.0规格的问题,所以USB 1.1的规格在1998年正式公布,修正1.0版已发现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关于USB Hub的项目。
虽然自USB 1.1规格公布后,USB接口规格算是逐渐完整,但是与IEEE 1394比较起来,在传输效能上就完全被比下去(请参考表2之比较),也正因为如此,在USB接口设备不断地被广泛应用后,许多的装置,如视频会议的CCD,或是像nand flash随身碟(U盘)、外接式硬盘、光盘刻录机、扫描仪、卡片阅读机便成为USB界面的一个非常流行的应用。随着市场上厂商与消费者对USB产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希望USB传输效能可以更好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USB-IF开始着手USB 2.0规格的制定,并于2000年正式公布USB 2.0规格。在USB 2.0规格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480 Mb/s (又称Hi-Speed),USB规格至此确立了3种数据传输速率,并维持至今,3种速率分别是:
● 1.5Mb/s(Low Speed)
● 12Mb/s(Full Speed)
● 480Mb/s(Hi-Speed)
正如前言所提,在USB 2.0规格推出后,的确暂时解决了带宽落后IEEE 1394的问题,但是随着USB的应用范畴月来越广,与其他界面技术的不断的进步之下,当然更重要的是-档案的容量也越变越大,尤其是影音数据,所以USB 2.0的窘境也益加明显。这其中又以Nand Flash随身碟产品、硬盘外接盒产品及卡片阅读机(CardReader)产品影响最大。我们分别简述如下:
Nand Flash随身碟产品
虽然USB 2.0 Hi-Speed的数据传输速率是480Mb/s,也就是理想状况下应该为80MB/s,但是在Windows based操作系统下,由于default driver的限制,实际的效能大约为30MB/s~35MB/s,与80MB/s有一大段距离,然而以前Nand flash的效能也不够好,从来也用不到30MB/s的USB 2.0带宽,所以也相安无事;但是随着Nand flash技术不断的进步,与RAID 0架构(Data Stripping)导入Nand flash产品设计,Nand flash产品的带宽需求已超越USB 2.0 Hi-Speed所能提供的30MB/s。例如以SATA 接口为主的SSD(solid state disk)产品,sequential read的效能都以超越100MB/s,更显出USB 2.0 Hi-Speed效能的不足。所以不论是高速的大拇哥产品(大陆称为U盘)或SSD都迫切需要更高速的USB 3.0提供更好的效能。虽然SATA接口可以符合SSD的需求,但是USB有提供bus power的优势,这是SATA或eSATA所无法媲美USB的地方。
硬盘外接盒产品
除了Nand Flash随身碟产品外,硬盘外接盒也是外面的水管比里面的水管小的状况。由于USB 2.0 Hi-Speed在Windows base OS之下,仅有30MB/s的效能,而硬盘内部的传输速率至少有60MB/s,所以这样的差距相当的大。以前档案容量还不太大的时候,消费者还勉强可以忍受,但是现在各种影音数据动辄数GB以上,BD影片数据更是50GB以上,如果还用USB 2.0 Hi-Speed拷贝数据的话,那么真的会令人捉狂(请参考表3)。所以随着硬盘外接盒出货量年年维持2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之下,提供一个更高效能且普遍性高的接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卡片阅读机产品
与Nand Flash有密切关系的memory card,也面临与nand flash类似的问题;以前的记忆卡,速度还不够快,但是随着新的记忆卡规格的推出,如SDXC,最高可达150MB/s的传输速率,当然不是USB 2.0 Hi-Speed所能满足的,也因此USB 3.0对高速的记忆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正如上述产品效能的压力,各界对USB 3.0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在各界千呼万唤之下2007年9月18日,Intel于IDF上正式宣布USB 3.0的规格将计划于2008年推出,也宣示了USB 3.0的主要应用范围(请参考图1),正式响应了广大消费者对更快速传输接口的需求;Intel并称USB 3.0最高传输效能为SuperSpeed,有别于传统的Low Speed、Full Speed与Hi-Speed。经过了一年的时间USB-IF终于在2008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了USB 3.0的规格,宣告了USB另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USB 3.0的主要规格
当初规划USB 3.0的规格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数据传输速率过低的问题,因此在规划USB 3.0 SuperSpeed架构时,采用新的物理层(PHY)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此从PCIe与SATA等高速IO移转经验是再自然不过的考虑。然而USB-IF还是坚持backward兼容性的问题,所以USB 3.0的规范主轴,包含了以下各点:
● 比既有的USB 2.0 Hi-Speed快10倍以上的传输速率。
● 完整考虑向后兼容性问题,包含既有的Class Driver都可以在新的组件上正常工作。
● 相同的USB device model,这包含了PIPE model、USB Framework与Transfer type。
● 电源管理的效率,在新规格中,提供了更好的电源效能的管理,特别是在Idle的状况之下,另外也为了取代目前USB所采用的轮流检测(polling)和广播(broadcast)机制,新的规格采用一种封包路由(packet-routing)技术,并且仅容许终端设备有数据要发送时才进行传输,提供更佳的电源管理效能。
● 架构与技术的延伸性,为了增加技术的scalability,在通讯协议上的规划都已考虑有效率的Scale up and Scale down的问题。
USB-IF在上述前提之下,采用了PCIe的主要PHY架构,以5.0 Gbps为USB 3.0 SuperSpeed的数据传输速率,在传输编码技术的选择上,导入广为在其他高速串行传输技术所采用的8b/10b编码技术,以提高传输位的辨识率并且降低高频信号的电磁干扰。在向后兼容性上,为了与USB 2.0 Low Speed、Full Speed与Hi-Speed共存,采用了Dual-bus架构的设计(请参考图2),在通信协议上,如上述所提,新的规格采用一种封包路由(packet-routing)技术,并且仅容许终端设备有数据要发送时才进行传输,取代目前USB所采用的轮流检测(polling)和广播(broadcast)机制,这也与SATA Asynchronous notifications有异曲同工之妙。在cable connector方面,USB 3.0新增了5个触点,两条为数据输出,两条数据输入,采用发送列表区段来进行数据发包,新的触点将会并排在目前4个触点的后方。USB 3.0 bus power标准为900mA,并将支持光纤传输。这也就是SuperSpeed技术的雏型(参考表4)。
有关Cable Connector,USB-IF在制定新规格时,同时考虑了技术与市场的平衡点,这些因素包含了:
● 必须能support 5.0 Gbps的数据传输
● 可完全维持与USB 2.0的兼容性
● 将cable & connector的form factor改变控制在最小范围
● EMI防护的问题
● 维持USB容易使用的传统
因此CableCon就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订出Stand A、Stand B、Micro B与Micro AB的CableCon规范,USB-IF巧妙的将USB3_TX+、USB3_TX-、USB3_RX+、USB3_RX-与GND导入新的CableCon之中(请参考图3,4,5),并透过Double-Stacked connector的support,让USB 2.0可与USB 3.0共存。
不过在这里提醒各为,Stand A是完全可以USB 2.0与USB 3.0互相连接没有问题(这意谓着你可以把USB 2.0 Stand A Cable插入USB 3.0 Stand A connector,也可以把USB 3.0 standard cable插入USB 2.0 Stand A connector),但是Stand B与Micro B就没有办法这样,但是至少维持所有旧的Cable(USB 2.0)都能插入新的connector(USB 3.0)的相后兼容性原则,至于新的Cable要插入旧的connector,在Stand B与Micro B就没有办法了(请参考表5)。
USB 3.0 对厂商的挑战
High Speed Serial Link 产品(如USB、Serial ATA与PCI Express)的发展,已由主板应用出发,逐渐衍生更多应用于外围与消费性电子产品,进入百家争鸣的情况。然而不论是芯片供货商或系统厂商,都面临益形复杂的设计挑战。这些新挑战包含了:
● 更高的芯片设计进入障碍:与纯数字IC设计相比,High Speed Serial Link从480 Mbps、 1.5 Gbps、2.5 Gbps、3.0 Gbps至目前的5 Gbps与6 Gbps,一次又一次的考验IC设计公司在模拟设计与mixed-mode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只有少数公司能提供从Serial ATA到PCI Express与USB 3.0完整的产品与IP解决方案。
● 为系统厂商考虑Design Margin问题:对于系统厂商而言,采用一颗IC上自己的系统产品,最担心的是PCB Layout的design margin过小或是design rule太过复杂。因此IC设计公司必须为系统厂商考虑到这些设计上的问题,也加深了高速IO芯片设计的难度。
● IC量产良率:由于高速IO有物理层(PHY)部分的设计,因此对于IC良率的影响甚为重大,通常将PHY包入SoC内,往往是量产良率最大的杀手。所以如何透过模拟设计design margin的综合考虑,维持量产良率,对IC设计公司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
● IC量产测试方法:通常480MHz以上,往往需要使用较贵的测试机台;但是如果厂商能使用较便宜的测试机台,完成高速IO的相关测试,那就是相当重要的know how,对于IC的成本也有很的的帮助。
● 兼容性议题:USB兼容性问题,众所周知,所以才有USB-IF logo验证制度的产生。目前USB 3.0 logo certification program尚未完成,因此如何克服硬件兼容性的问题,是相当据挑战性也令人感到繁琐的问题。
USB 3.0 DevCon Tokyo现场直击
笔者正好参加了5月20~21日在东京举办的USB 3.0 DevCon,在现场厂商了展示中,我们可以发现CableCon的厂商都已提供实体Sample给客户测试(参考图6,7),而NEC也率先提供PCIe to USB 3.0 host controller,预计将于下半年量产,这也代表着下半年的MB与NB将会有USB 3.0平台的出现(参考图8,9)。
另外在周边产品部分,我们也看到了厂商demo了USB 3.0 to SATA的FPGA平台,相关产品也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参考图10)。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主要周边产品应用,其他关于卡片阅读机或Hub可能要到明年才会有sample出现。不过我们相信在6月举办的Computex Taipei,应该会看到很多相关USB 3.0产品的展示。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Microsoft Window 7并不会支持USB 3.0 default driver,根据Microsoft的说法,可能要到service pack x,才会提供相关driver,这对USB 3.0的推广可能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结语
今日的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PC interface的发展也由传统的并列传输方式,演进至目前的高速串行传输。新的规格与新的技术,也带来新的设计挑战。除了USB 3.0的规格正式问世之外,SATA 6.0 Gbps 的规格也于5月27日正式问世,相关的产品在今年下半年也将陆续于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上出现,配合已经问世且逐渐成为主流的Gigabit Ethernet,高速Serial Link的技术俨然已成为驱动计算机市场持续增长的动力。透过本文简略的介绍USB 3.0的发展背景与未来趋势,希望对大家在了解USB 3.0的发展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