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USB电源驱动外围装置的技术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5-04-18 00:00
前言:
USB端口除了可取代串行(serial)端口和平行(parallel)端口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外,更可提供电源来驱动外围装置。这种自动供电的能力很特殊,而且是数字信息家电所必备的。所以,如何从USB端口取得稳定的电源是OEM厂商的技术挑战之一。
  
USB电源规格
表1简列了USB标准所定义的外围装置的电源规格。如表1所示,在最坏的情况下,输出电压5V的USB主机只能提供2.25W的功率。在某些应用中,这样的输出功率是不够的,必须使用一个备用电源,例如:墙上配接器(wall adapter)电源、或离线(offline)的电源供应器。
不过,对其它应用来说,这样的功率是足够的,而且可以使用低成本、线性的稳压器(regulator),产生供电压给外围装置使用。若外围装置非使用USB电源不可时,由于USB输出功率之限制,将使电源供应电路的设计更加复杂,以获得更高的用电效率。因此,必须在系统的成本、效率、尺寸之间做抉择。
USB标准对供电接口,制定了很详细的电流限制(限流)规定。例如:当一个装置连接到通讯端口时,对旁路电容(bypass capacitor)充电的“电流瞬冲”(current surge),可能会对主机的电源电路造成破坏。
USB标准藉由限制初始的“功率瞬冲”,来克服这个问题。这包含两种方法:1.只容许外围装置使用一个小于10μF的旁路电容;2.从总线得到的电荷被限制在50 oC以内。一旦装置连接到USB端口上,USB标准将进一步限制电流量。USB主机首先会将任何外围都视为低功率的装置,其电流被限制在100 mA以内。
之后,外围装置可以透过“列举”(enumeration)程序,要求主机将它当成高功率的装置。一旦完成“列举”,并且获得主机的允许,外围装置的电流限制将可以增加到500 mA。USB标准也包含一个“休眠模式”(suspend mode),它具有远程唤醒(remote wake-up)的功能。在这个模式下,低功率装置的无负载电流(quiescent current)是被限制在500mA以下;高功率装置则是被限制在2.5 mA以下。它通常需要交换(switch)电路,来降低部份外围装置的电源。
USB标准从最初生效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了。USB 1.0版本在1995年11月公布。过去,有许多符合USB 1.0标准的产品,其实并没有完全符合上述规定的电流限制。具有过多电流的一个USB产品,连接到PC的USB端口,可能不会造成问题;但若是多个USB产品一起连接到一个USB集线器(hub)上,将会使此集线器因接收过多的电流(overcurrent)而损坏。USB 2.0版本在这方面,就规定的比较严格。
  
电流突波(inrush)和电源切割(segmentation)
USB产品可以是直接连接到一台主机的外围装置,也可以透过集线器间接地连接到主机上。若是直接连接,上述的电流限制很少会成为问题,除非是使用了一个很大的输入电容来提供电压。若是间接连接(有使用集线器),就必须注意到限流的问题。这是因为无法确知连接到集线器上的外围装置的电气特性。
可以使用离散的电源器件,配合外部的控制电路;或者采用整合了交换功能的控制器,来实现USB集线器的电流限制。在设计高功率的应用产品时,若采用离散的电源器件,通常可以节省成本。不过,整合式的控制器比较适合低功率的应用。因为USB牵涉到低电压和低电流,所以有许多IC厂商正努力地在开发这一块市场。
图1是一个典型的USB电源芯片。它将输出区分成两个(称作电源切割),第一个输出是由一个可调的线性稳压器提供,其输出电压的范围是0.9V~3.3V。可以利用它来驱动集线器内部的控制器和其它电路。第二个输出是一个交换式输出,可以用来驱动连接到集线器的外围装置。
使用整合式的电源芯片可以获得许多优点。例如:外围装置将会比采用离散器件时更加耐用,因为一个温度限制监控器会检查所有的传输器件(pass element),当温度过高时,它会自动将外围装置关闭。此交换器提供两个准位(two-level)的限流功能,以避免在主机总线上发生故障。初始开机时(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有电流突波发生)的电流限制在100 mA以下,直到输出电压达到输入电压的93%。一旦USB装置被“列举”,电流限制就提升到500 mA,这就是典型的高功率外围装置所需要的。
表2是内部和外部交换方案的比较。在内部交换方案中,传输器件的电阻比较高,芯片面积比较贵;和简单的MOSFET相比,它的结构需要更多的光罩。一般而言,它使用20个以上的光罩层(mask level);而一颗MOSFET只需要8~10层。一个内部交换方案所使用的面积只有外部交换的60%不到。高度整合可以减少至少两个半导体封装,并提高互连(interconnect)效率。此外,高度整合能够提高可靠度,因为它不需要焊线(bond wire)和焊点接合(solder joint)。内部交换的过热保护更提升了它的可靠度。
外部交换方案没有提供便宜的过热保护功能,以避免MOSFET因短路而过热。虽然,采用电流折返(foldback)和冷开机(power-cycling)技术能避免MOSFET因短路而损坏,但是,它们不支持在过热时自动关机的功能。
内部和外部交换方案的成本是很近似的。一般而言,外部交换方案使用多个半导体封装,内部(整合式)交换只使用一个封装。它们各有各的额外组装和测试成本,因此,它们的整体系统成本是很接近的。

低压数字电路
要从USB取得低电压可以有许多种方法,譬如3.3V。假设用电效率是95%,输出电压3.3V的最大限流将是0.65A,这是受到输入功率2.25W的限制。可以使用线性稳压器、交换式电源供应器,以及电流泵(charge pump)来产生这些低电压。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可能是同步型的(synchronous)或传统型的。同步型供应器的用电效率比较好,但成本比较高。不过,它可以从USB中得到比较多的功率。
线性稳压器的成本最低,从5V USB总线得到的低电压功率密度最高。若能提供高输入功率,则线性稳压器将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若输入功率很低时,则交换式稳压器的用电效率较佳。
图2是一个便宜的交换式降压稳压器(switch buck regulator)电路。在此电路中,FET(Q1)的交换功能被控制着,以得到平均的降电压,并输出到滤波器上。滤波器可以使交换后的波形平滑。
一个外部的FET可提高设计的弹性,允许我们使用一个内建电阻值较低的器件,这是整合FET的控制器所无法支持的;而且,它有可能得到比较高的用电效率。不过它的缺点是,因为没有控制器来做整合,所以需要一个外部的FET和驱动电路,这使得它的电路尺寸变得很大。
在附图2电路中,大部份的功率损失是被飞轮二极管(freewheeling diode)D1消耗的。在附图3电路中,以N信道FET取代了飞轮二极管,使得这个电路成为同步型的降压转换器(buck converter),并大幅提升了转换器的效率。
这个电路能在大的负载范围内,提升效率。负载不大时,脉冲省略模式(pulse skipping)可以降低闸极驱动损失。当输出电压下降至低于额定电压值的2%时,转换器会侦测出来。此时,转换器会做切换,直到输出电压达到一个上限的临界值(threshold);之后,将自己置于休眠模式(sleep mode);同时,负载再度将输出电容放电至较低的临界值。这个电路提供极佳的用电效率,但成本相对比图2的电路高、电路面积却比图2的电路稍微小一点,主要是因为控制器能在最大频率1 MHz工作,因此可以使用较小的电感和I/O电容。
将上面的FET、下面的FET、驱动电路,以及回授(feedback)补偿电路都整合到控制器里面,可得到一个小的、整合的、有效率的转换器。这种设计趋势正在流行,因为它通常是简单的设计,而且所需要的设计时间不长。若拥有设计所需的软件工具,将可协助普通的IC设计师去开发电源供应芯片。TPS5431x和TPS5461x控制器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整合式芯片,但是它们的价格比较贵,因为它们又添加了一些功能。
“电路面积”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因素。图4是一个“步降(step-down)电流泵”的电路,它具有小的电路面积。它只需要4个陶瓷电容和1个电流泵控制器。控制器使用内部的FET,此FET以不同的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两个“快速电容”(flying capacitor),倾力将它们的电能送给输出端。
输入电压和负载可以自动设定内部FET的组态。当负载电流超过150 mA时,控制器就成为一个“低压差稳压器”(low-dropout regulator;LDO),并停止使用全部的交换电容。最大输出限制电流是0.25A,此电流限制了这个电路只适合于低功率的应用。1~50 mA的小负载用电效率是80~90%,但当负载再增加时,会进入低压差模式中工作,其用电效率会降到大约65%左右。附图4的成本是最少的,这是因为陶瓷电容的成本很低。
表3简列了“低压步降”技术的几种选择方案。它也列出了效率、成本和电路面积。但是,要如何做选择呢?如果不在乎功率损失,首先应该考虑使用线性稳压器。然后,考虑一下电流泵,并根据它的转换比率计算出功率损失。之后,评估一下异步型稳压器。最后,才考虑同步型稳压器。若按照上述的步骤来做选择,将会发现系统的成本和尺寸会跟着增加,不过,这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功率给负载使用。
设计交换式电源供应电路的第二个取舍难题是:使用内部FET或外部FET哪个比较好?外部FET的设计成本通常比较低;不过,内部FET的设计时间比较短、器件数量比较少,且尺寸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