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iSerial ATA II 3G PHY的设计挑战与未来al ATA II 3G PHY的设计挑战与未来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3-06-01 00:00
前言:
放眼未来,不论SATA或未来将一统总线江山的PCI-Express,这些技术所使用的传输模式,均由传统并列传输改为串行传输。相对的,此类产品在高频讯号的处理、模拟电路之设计与PHY的实作上,对国内IC设计业者均是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国内IC design house 所要努力的方向。
智微科技研发部副部经理黄怡仁
产品企划经理谢荣禧
前言
Serial ATA(以下简称SATA)规格的导入至今已经两年多了,2002年八月以后世界各地均有相关产品问世,如支持SATA的主机板、SATA转换卡、PCI-SATA控制卡等,市场已呈现逐渐加温的状况。而今年第二季起Intel更推出支持SATA的南桥芯片。SATA接口将取代传统Parallel ATA(IDE)的态势也日渐明显(请参考表1之比较表)。另一方面SATA 与现存于PC上的USB、IEEE1394相比,在效能与功能的表现上也十分优异,未来PC interface生态将会产生重新洗牌的效果(请参考表2之比较表)。
  当初在选择取代传统PATA的新技术问题上,高速串行传输协议挟其已经在Fiber channel、Giga-bit Ethernet及其它高速串行传输技术成功导入市场的优势,且在技术上还有宽广的成长空间,而被选择为下一世代ATA协议的新标准,ATA也因此进入了SATA时代。由于SATA采用的串行传输方式与传统的并列传输方式不同;就技术的角度来看,3V或5V等大振幅讯号是并不适合做高速串行传输;小振幅的讯号因其有较短的上升与下降时间,使得高速传输之可能性增加。但小振幅讯号传输却易受噪声(noise)的干扰,必须搭配其它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 0.25V差动讯号(differential signal)来取代传统的单端(single end)讯号,用以提高噪声容忍度。在传输编码技术的选择上,导入广为在其它高速串行传输技术所采用的8b/10b编码技术,以提高传输位的辨识率并且降低高频讯号的电磁干扰。最后,在传输封包中加入CRC确认数据,以保证在高速传输中的命令(command)、讯息(message)及数据(data)都能正确无误。这也就是SATA技术的雏型。SATA对国内IC设计业者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国内最不熟悉的模拟电路设计与PHY的设计部份,本文将对Serial ATA II 3G PHY的设计挑战作一简单的介绍,使读者能对SATA II 3G PHY的设计与测试有进一步的了解。
现况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SATA相关产品,多属于SATA 1.0的规格,传输速率达150MB/s。而SATA working group已推出下一代SATA II 之规格,在此SATA II规格中,又分为所谓的Phase 1 与 Phase 2两个阶段(详细比较请参考表3)。SATA II Phase 2之传输速率将达300MB/s。
国内虽然已多家业者推出SATA Chip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的业者,在最核心的SATA PHY部份,依旧是仰赖国外大厂的IP授权与合作,本身并未具备完整的SATA PHY开发能力。对国内厂商而言,过去虽在PC市场上打下一片江山,然而多着重于效能层次较低的产品应用,所牵涉到的技术也多属于数字IC领域,一旦产品效能走向高速、宽频之应用,已非单纯的数字技术可以克服。目前最热门的应用,如高速I/O、3D绘图、DVI等所带来的高速应用必将使得未来的IC design house面临更多来自高频、RF、电磁干扰(EMI)等问题。
放眼未来,不论SATA或未来将一统总线江山的PCI-Express(PCI Express架构请参考图 1),这些技术所使用的传输模式,均由传统并列传输改为串行传输。相对的,此类产品在高频讯号的处理、模拟电路之设计与PHY的实作上,对国内IC设计业者均是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国内IC design house 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