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力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7-05-08 00:00
前言:

现在,能源供给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问题,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用和推广节能技术及产品,半导体照明光源( LED )具有高效、节能、环保、长寿命、易维护等显著特点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研究表明:如果美国 55% 白炽灯及 55% 的日光灯被 LED 取代,每年可节省 350 亿美元电费,减少 7.5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日本 100% 白炽灯换成 LED,可减少1~2座核电厂发电量,每年节省10亿公升以上的原油消耗!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能源供给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更显突出。基于对节约能源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战略需要,2003年科技部联合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等8个部门、行业,和北京、上海等15个地方政府全面启动我国半导体照明工程,从而将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作为重要的科技战略确立,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在材料、芯片、封装和应用产业化支撑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截至2006年,共计突破关键技术20余项,申请专利171项(发明专利94项、国际专利4项),送审3项行业标准(已正式立项2项),制定企业标准17项,建立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及数据库;产业化成效显著,新增产值6.2亿元,带动行业创收133亿元; 建立五个产业化基地,培育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人才、标准、专利三大战略成效鲜明;节能、环保等社会效益显著。

我国先后设立五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科技部先后批准上海、厦门、大连、南昌、深圳5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促进了区域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格局。
●2004年3月上海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4年4月厦门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4年4月大连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4年5月南昌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5年4月深圳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深圳:应用市场大,制造业集中
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是几大基地中成立最晚的,但由于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发展相当看好。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园设立在宝安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作为深圳市未来发展LED产业的核心区,引导市内LED企业逐步向该园区集中。园区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规划引进100-200家企业,划分为生产应用、研发与孵化、行政管理、休闲生活等功能区。
经济总量:深圳市从事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达300余家,2004年度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60亿元。
产业链情况:深圳市从事半导体照明的企业分布在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产品和配套产品(设备、零部件、原辅材料)等各个环节,产品覆盖了产业链的主要部分以及红外、可见光和白光LED等领域。目前深圳已成为全球主要的LED背光源生产和供应基地、国内最大的LED显示屏生产和供应基地,在封装和特种工业照明领域也已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地区。
(1)上游产品分布:产品包括蓝宝石衬底晶片及GaN基外延片,GaN基蓝绿光外延片产能为36000片/年,已小批量供应;衬底晶片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
(2)中游产品分布情况:产品包括三元和四元GaAs基红、黄LED芯片、红外LED系列芯片和GaN基蓝、绿光芯片。红、黄LED芯片生产能力为3600KK/年,占国内产能的1/3;GaN基蓝、绿光LED芯片的生产能力为360KK/年,占国内总产能的10%
(3)下游及应用产品分布情况
封装:产品包括白光LED、功率型LED、SMD-LED封装。几乎涵盖了下游应用的各个领域。封装销售额约占国内的20-30%。
应用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涉及背光源、显示屏、大面积彩显幕墙、太阳能LED、景观照明、特种工作灯、信号灯、矿灯、射灯、装饰灯、民用台灯等。特色产品具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液晶背光源已成为全球主要供应地,约占全球的7%,国内的40%;太阳能LED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国内市场份额的50%,
技术水平及人才情况:
方大集团、量子光电、世纪晶源、帝光、珈伟等一批重点企业注重研发投入,并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人才,开展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大集团、珈伟、量子光电、海洋王、淼浩等一批企业在芯片、封装、太阳能LED、LED特种工业照明等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示范工程,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合作、参与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实施,深圳半导体照明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功率型封装、太阳能LED应用、全彩显示屏、LED特种工业照明应用等领域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重点科研院所及其研究方向:
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是深圳颇具实力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
(1)特种图像信息获取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尤其是超快光学诊断和光电测量技术的研究;
(2)平板显示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尤其是等离子体显示(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场致发射显示(FED)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原理、材料、器件及系统的研究开发;
(3)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氮化镓为代表的Ⅲ-Ⅴ族化合物的外延生长技术,GaN、SiC、Al2O3等衬底材料的生长制备技术,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射频集成电路、光电子有源器件及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低介电常数薄膜的制备技术;
(4)光电系统,重点是超快电子技术等的功能成像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与设备的研究。
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力争在2007年继续保持在上游晶片外延生长、下游封装及应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封装及若干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产品,培育一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研发中心,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LED生产制造基地。
到2010年力争在白光通用照明领域实现产业化,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及应用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和创新链,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形成若干世界品牌产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建成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全球重要的LED产品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基地。

上海:高端应用突出,技术商业人才众多,
投资环境良好
上海正在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辐射嘉定、松江、杨浦、漕河泾等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群,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在整个产业链上合理的布局和良性互动的格局,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上海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近几年在光电子领域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在半导体照明、光通讯、光显示等方面,已有四十余家相关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剑腾TFT-LCD、上海蓝光等,随着上海三思、南北机械等颇有实力的LED应用厂商即将迁入张江,园区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同时,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制定了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和上海光科技规划。
经济总量:2003年上海地区LED产值约4-6亿人民币。其中LED芯片产量超过1000kk,产值3000多万元,LED器件(封装)量约年产500kk,LED应用(包括LED屏、交通灯、汽车灯、装饰灯及景观工程等)产值约占80%。
产业链情况:上海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的外延材料(如衬底、气体)、外延片研发生产到中游芯片的制作,再到下游封装及应用,以及为封装和应用作配套的模具、支架、电镀等配套材料,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5年LED产业形成产值20亿人民币。
LED上游、中游、下游产业均发展较快,特别是在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和规模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外延芯片领域,上海蓝光在国内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在LED交通信号灯、显示屏、汽车照明等下游应用领域,其技术和规模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交通信号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值已过亿元。主要显示屏生产企业——三思公司位于行业前3位。小系车灯公司(中日合资)和南北机械公司LED车灯产品已开始批量供应市场。
技术水平:
上海市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专利申请和标准研究工作。目前已申请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国际PCT专利1项,为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制定了100多项光学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内部标准,承担了国家LED照明系统标准研究,有12家成员单位参加了信息产业部的“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工作组”。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功率型大尺寸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项目,在2004年10月份国家半导体照明项目管理办公室主持的攻关项目节点评比中,获得了A级的优秀成绩。上海蓝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LED研究开发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863”、“973”计划,得到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资助,出色地完成了“863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器件制备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建立了GaN-LED外延材料和器件完整的设备条件,现又开始新一轮的“863”滚动研发。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中科嘉浦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863”计划课题:“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材料制备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攻关,已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中“大尺寸优质蓝宝石晶体研制”项目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完成了“863”计划“HVPE厚膜GaN自支撑衬底制备技术”项目,开发了衬底材料与外延膜的剥离技术,并实现了相关设备的自主研制,申请了发明专利3项。
重点科研院所及其研究方向:
(1)同济大学视觉与照明艺术研究中心:与德国ERCO灯具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组建而成,主要开展和承担视觉环境与照明艺术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工作,已建成了目前国内高校第一个专业照明演示室,成为国内该研究领域条件最好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主要解决建筑、城市与室内的光环境理论与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加强照明艺术在建筑、城市、室内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应用。该中心把服务市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承担了杭州市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照明设计、山东省体育中心周边环境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苏州工业园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南宁市首期建筑物亮化工程、广州珠江两岸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桂林中心城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等近20项景观照明规划与设计工程。近年来该中心一直关注着LED科技的发展动向,也在LED城市夜景照明的使用方面投入大量努力,在实际建筑夜景照明工程中尝试使用LED,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暨电光源研究所:是我国从事光源照明领域教学科研的专门机构。“八五”、“九五”期间,该系承担了国家照明电器的开发任务,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完成了几十项重大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的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5项。该系研究的各种节能光源,尤其是紧凑型荧光灯已在国内大量推广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近三年的学科建设,该系在原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汽车照明系统的CAD、CAM 技术开发。目前已把LED照明系统应用在汽车照明作为主攻方向。
(3)上海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技术研究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光机所已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学科领域的重点是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电子、信息光子、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上海光机所在晶体、薄膜、光学材料加工、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在衬底材料测试分析、检测标准、功能性网络服务等方面有扎实的实验基础,有一支创新的队伍,对于LED产品涉及到的衬底材料能够提供测试分析条件。
(4)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固体物理和固体电子学研究,1964年开始为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应用基础、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所重点发展先进的空间遥感、小卫星、红外凝视成像、红外焦平面、光学薄膜、微型致冷、以及光电信息处理与网络等技术,设有相应的研究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
(5)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984年独立建制。系机械工业系统和上海市重点研究所之一,且为光学仪器行业技术归口所。主要从事工程光学应用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光学仪器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同时承担光学仪器产品质量检验、行业标准化、信息咨询等技术归口工作。
(6)国家光学仪器质检中心: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授权的国家级质检机构,挂靠在上海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承担国家光学仪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委托检验及仲裁检验,并向社会提供公正性检测数据等工作,上海理工大学设有光电子工程研究院,从事光学应用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并挂靠有全国光学和光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分会、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光学仪器分会等社团,编辑出版二级核心专业刊物《光学仪器》杂志。
产业配套政策:
产业基地全面梳理国内外半导体照明产业资源,针对拟重点引进的企业、研发平台等产业资源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定向招商、主动招商、科技招商,加快产业的集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美国的LUMILEDS和LedEngin及日本的多家半导体照明企业相继对基地进行投资考察。同时,加强对已入驻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软环境的质量,促使已入驻企业快速发展。
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
到2007年:继续保持交通信号灯、显示屏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上述领域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初步建成国际上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吸引国内外2-3家大型封装企业在浦东落户,加快带动下游应用企业的集聚;建成若干在国内领先的条件平台,成为国内LED产业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初步形成可以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国际合作平台;培养5-10家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预期实现销售额20-30亿元,出口额1亿美元。
到2010年:在白光通用照明领域实现产业化,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及应用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和创新链,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条件平台,预期实现销售额100-120亿元,出口创汇3-5亿美元,成为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和主要的产业集聚区,成为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和连接世界的窗口与桥梁。

厦门:产业链相对完整,发展海峡两岸
合作创新优势
半导体照明是厦门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2003年9月,厦门市政府在对厦门经济特点、产业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国家启动半导体照明工程为契机,编制了《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于2004年4月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04年,市政府投入500多万元,2005年又投入1.3亿元,用于LED技术攻关、研发平台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出席研讨会的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表示,厦门市将包括光通信在内的光电等产业确定为新兴产业后,发展迅速,2006年,厦门市光电产业实现总产值152.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10.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5%,比上年增长67.8%。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实现产值144.26亿元,占全市光电总产值的94.89%。 
厦门LED产业基地以厦门市为核心,辐射福州、漳州、泉州等地,初步形成LED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这一空间分布基本上是依托厦门电子工业的发展自发形成的,呈现出岛内相对集中,岛外零散分布的特点。在 LED产业链的外延、芯片和封装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思明光电科技园为核心的空间布局,骨干企业有三安、安美(拟建)、华联(新厂)、光 莆(拟建);在 LED应用领域,企业主要分布在火炬高科技工业园(华联、莱美特、科润、环维、麦克奥迪、联想移动、中桥、戴尔等),并有企业零星分布在湖里工业区(光莆电子、天能电子等)和岛外的海沧区(通士达、厦新手机等)及同安区(龙胜达)。 
产业链情况:产业链较完整,产品涉及衬底材料、外延、芯片、荧光粉、封装、应用、驱动 ICs设计等领域, 覆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红外、可见光、紫外和白光 LED等领域。 
上游及中游:三安电子是国内综合投资规模和 GaN 基外延片产能最大的企业,可以生产红、黄、蓝、绿色外延片和芯片。
下游封装及应用:封装以华联电子、光莆光电为主,封装技术水平及规模处于国内前列。通士达照明、夏新电子、联想移动、环维电子、华联电子、来美特电子、 麦克奥迪、科润电子 等下游应用企业,积极开发生产 LED 应用产品,在背光源、数码显示、特种军用照明、 显微镜显示等应用领域已初具规模 。 
技术水平以及人才情况:厦门 LED骨干企业研发人员约1100人,形成了较好的研发力量,同时,厦门大学有10多名科技研究高级人才。厦门市人大立法出台了 “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厦门星光豪泰引进两名留美博士、厦门三安电子则由来自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内院所的人才组成中坚技术团队。厦门的教育体系与现有的电子工业基础,为培育和输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基础性人才提供了保证。一方面,厦门大学光电子教学与科研力量雄厚, 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了许多半导体方面的技术人才,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依托厦门大学,可以就近获得并及时培训一般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厦门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基础性人才,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也将会推动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重点科研院所及其研究方向 
(1)省级通士达新技术中心:与国际照明巨头 GE集团共建,总投资5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将与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组建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课题。 
(2)省级华联电子技术中心:人员 95人,其中高工18人,中级人才47人。直接从事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占公司科技人员50%。2004年技术开发费约为15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比例5.07%。中心已和摩托罗拉共同建立微电脑控制器联合实验室。中心已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课题,承担过10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3)省级三安电子技术中心:中级以上技术人才 30人,其中高级以上技术专家10人。中心总投资5000多万元,按技术项目进行运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机制,属国内引进技术团队实力最强的中心之一。与信息产业部第13研究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课题。 
(4)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承担着“十五”国家“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GaN基材料P型低接触电阻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课题。萨本栋微机电工程技术中心投入4000万元以上设备,拥有MOVCD一台。物理与机电学院半导体光子学研究中心,投入检测、实验设备投入3000万元。 
LED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政府为主推动和实施了“禾祥西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政府投资500万元)、厦门狐尾山顶的气象台“海上明珠”(150万元)、厦门石鼓山立交桥(60万元)、厦门中山路夜景改造工程(700万元)、厦门市鼓浪屿鹭江两岸夜景灯光改造工程(首期投入2000万元)等地段的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 

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 
●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额200-220亿元
●重点发展功率型高亮度红、黄、绿、蓝光外延片及芯片,研发新型发光材料、研制新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稳定性
●利用福建优质硅材料资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形成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上、中、下游企业的协作,实现产业链协调发展 
●政府每年组织专项资金用于半导体照明研发及产业化,每年计划投入 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基础条件、技术平台、检测平台的建设,以后逐年递增
●筹建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设 “厦门半导体照明应用设计研究中心”、“厦门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心” 
●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核心区 
●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厦门LED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产品和照明灯具的生产基地。目前,厦门正在筹建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半导体照明检测与营销中心等公共平台,同时认真总结厦门夜景工程的建设经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他城市的夜景工程和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夜景工程建设,借此培育、推动产业的发展。

大连:重点发展高亮度产品
2004年4月大连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核心区总规划面积 20平方公里。基地核心区一期工程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已于2005年5月完成详细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现已完成了70万平米的七通一平。 核心区主导产业为 LED、激光和光通信,将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分别为:(1)光电子产业科教创新区;(2)光电子产业化区;(3)光电子产品展销物流区;(4)光电子产业生活配套区;(5)生态保护区。基地现有 LED产业生产企业有十几家,年产值约为10亿元。

产业链情况: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大连初步形成了以大连路明为核心,以大连淡宁、大连科利德等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为基础的中、上游产业;在下游封装、应用产品部分,企业较少,大连市第一、第二灯具厂等企业是主要的传统电光源制造企业。 

技术水平和人才情况:大连现有从事光电子的技术人员 287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60人。其中光电子企业从事光电子研发、生产的技术人员约200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210人;大专院校从事光电子科研教育的科技人员670人,副教授以上人员有300人;科研单位从事光电子研究的科技人员有200人,高级技术人员有50人。

重点科研院所及其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红外分子激光器及其工业应用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低维量子结构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半导体激光器件制作技术研究,蓝绿光GaN半导体材料生长和加工技术研究。其中GaN量子点生长及特性研究获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奖;现重点开展ZnO系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有机半导体致发光材料研究、光子晶体学研究。 

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产业孵化器: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 1万平米的光电子产业专业孵化器。孵化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即将成立的大连光电子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和主体,吸引半导体照明及其它光电子企业进驻,目前已有佳峰电子、长城光电等10家企业入驻。 
●光电子研发中心:由大连市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投资 4000万专项资金,并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组建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营的大连光电子研发中心。中心将建成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企业孵化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开放、协作的基础平台,为大连市光电子产业特别是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光电子产业发展中心: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核心区设立光电子产业发展中心,负责核心区产业的规划、项目咨询、项目服务、创业、融资等产业化服务。 

重点任务及远景规划
●加强产业核心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连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核心区,以其作为光电子产业聚集的先发区域; 
●建立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环境,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孵化一批高成长性半导体照明企业;
●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建立大连光电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专业化的半导体照明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推进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走上市融资的道路,为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实施“以外引外”、“以企引企”、“产业链招商”和“委托招商”的战略,形成以人才积聚为中心的半导体照明产业资源整体聚集的发展格局;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申请专利;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协调统一的高度,制定大连半导体照明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南昌:
2004年5月南昌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南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联创光电公司为依托,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园区、多点扩展、众星捧月”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个中心”——即成立“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中心”,以南昌大学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实行政府支持,其它企业、高校、行业管理机构等共同投资,其主要职能为:孵化光电子中小企业,培训光电子专业技术人员,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光电子专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半导体照明共性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光电子产品的检测及标准制定工作。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基地内的光电子企业及科研机构,协调及促进基地内光电子产业及技术的发展。
“两个园区”—— 一个是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以半导体发光材料、芯片及器件封装上中游产品为主的占地面积达300亩的“联创光电科技园”,近期园区面积将扩大至400亩;另一个是以半导体照明应用为主的联创博雅产业园,占地面积500余亩,并预留1000亩地作为2008年以后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用地。
“多点扩展”——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小蓝工业园规划一定面积的扩展区。扩展区主要以半导体照明用高性能荧光粉、高性能铜基散热材料、照明灯具各种配件及其它辅助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利用江西丰富的稀土资源、铜矿资源及铜冶炼技术优势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重点研究、生产半导体照明用高效率荧光粉和高性能铜基散热材料,为国内主要半导体照明产品生产企业配套。同时发展照明光源、灯具配件及辅助材料的生产企业。
“众星捧月”——产业基地建设以重点企业为核心,努力引进和不断做强做大核心企业,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经济总量:基地内现有半导体照明企业15家,其中基地落户南昌以后新增企业7家。2004年基地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地方工业比重达2.77%。

产业链情况:南昌基地已初步形成以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外延片为上游产业,南昌欣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芯片制造为中游产业,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联众电子有限公司、南昌永兴电子有限公司的芯片封装和联创博雅科技有限公司的光源、灯具、LED显示屏、联创致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背光源、南昌晶明电子有限公司的LED点阵块为下游产业,南昌宏森高科光电子有限公司的LED支架为配套产业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技术水平以及人才情况:基地拥有一支富有创新敬业精神的LED专业化管理、技术研发和工艺技术人才队伍,拥有精干的LED企业管理人员、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南昌LED产业从业人员32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近千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32%,直接从事新产品开发的人员近500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15%,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的9%,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5%。同时,为了加快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基地内龙头企业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欣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企业半导体照明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及半导体照明用功率型LED芯片,功率型LED器件、特种及装饰照明用半导体照明光源、灯具及照明系统集成开发,LED产品的检测、分析。

重点科研院所及其研究方向:南昌大学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南昌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仪器设备近3000万元,有进口生产型GaN-MOCVD系统、自制开发型ZnO-MOCVD系统。拥有GaN基蓝光、绿光、紫光LED外延材料生产技术。中心已在ZnO半导体发光材料、硅基片上生长氮化镓外延材料及芯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高亮度硅衬底GaN-LED蓝、白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现已拥有GaN基蓝光、绿光、紫光LED外延材料生产技术。其中,高亮度硅衬底GaN-LED白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这一项目已完成小试,现正在进行中试研究及产业化论证。 

产业配套政策:2004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扶持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光电子产业列入南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持的产业。并从2004年起,设立光电子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光电子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光电子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光电子技术公共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

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继续发挥南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游产品研发优势,巩固中游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的领先地位,支持下游封装及应用产业的发展;采取招商引资,加大资本投入,扩大企业的整体规模、基地规模,不断提升南昌市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经济总量和在南昌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到2010年,力争南昌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0-70亿元,产值达到100-110亿元,确立半导照明产业作为南昌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五期间取得丰硕成果
●课题支持单位数量采用 8 : 4 : 2 原则,经费投入比重采用 15% : 35% : 50% 原则,实现了资源的相对集中、有效  利用和优化配置。 
1. 协调各部门、地方和各类计划,实现资源整合
2. 通过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促进产学研联合 
●43 家单位自发组建研发及产业联盟; 
●参与战略研究及 “ 十一五 ” 调研工作;
●举办 2 次国际论坛,参加 3 次国际会议, 5 次行业培训;
●发起两岸三地产业联盟,推进技术与产业合作;
●参与奥运和世博示范工程。 
3. 多途径、多方式实施 “ 人才、标准、专利 ” 战略,及宣传、科普工作 
●近 20 家课题单位参加标准研究,送审 3 个行业标准,制订企业标准 17 项; 
●申请或授权专利 171 项 ( 发明 94 项,国外专利 4 项 ), 前 16 年专利总量的 40%;
●参加两次重大科技成果展; 
●战略研究成果支持

十一五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目标
半导体照明产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这更加坚定了国家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决心。在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十一五规划中),半导体照明产业更是被列为专项目标。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半导体照明产业关系重大,其发展成败不仅关系到照明领域未来的节能降耗问题,而且是本世纪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关键,将带动整个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十一五”设立半导体照明专项意义重大,表面看是白光照明,实际上其将带动整个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是攻克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只要半导体照明能攻关成功,那么光存储、光传输、光传感、其他功率器件就能真正攻下来,科技部对新一代 IT技术的支持应从白光照明开始。未来五年,是半导体照明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不能丧失。应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实现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以及整个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重点跨跃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