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Web Service于Web 2.0的发展与应用

本文作者:admin       点击: 2006-10-08 00:00
前言:
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上网由名词变成了动词,而Web 2.0议题开启一股新兴的软件革命,这两波同时兴起的新风潮将使Mobile Web Services成为Web 2.0众技术之一,本文将从移动端的观点简要介绍Web 2.0及Mobile Web Services技术。
  
Web 2.0

近来随意翻阅信息类、甚或是管理类的杂志,多少可读到Web 2.0相关介绍。无疑地,Web 2.0确实是当前最发烧的议题,而什么是Web 2.0呢?不用笔者多述,各位想必有许多答案。有人认为是种单一的技术,应是想到了Ajax;也有人认为是某种服务,则应该是想到Google Map或Online Office等服务,笔者个人比较喜欢的答案是“使用者参与网络行为”。
2005年9月30日O'Reilly总裁Tim O'Reilly于自办的Web 2.0 Conference (http://www.web2con.com/)中发表“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一文,对Web 2.0提出具体而完整的概念,现今多数Web 2.0的解释出处皆源自这篇文章。其中描述Web 2.0是提供集体创作的共通平台,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甚而将这些资源再利用形成各式各样不同的服务。
Flickr网站(http://www.flickr.com/)是一个Web 2.0典型的例子。Flickr为提供免费与付费数字照片之存储、分享及各种权限控管服务的网站,于2005年3月被Yahoo收购,目前只要登入Yahoo的账号即可使用Flickr网站。Flickr官方对外提供Flickr API,让程序设计师自行开发外部功能或其它服务。倘若想设计旅游网站,便可通过Flickr收集世界各地所拍摄的相片,当然是于合法使用著作权的前提之下。Web 2.0使用者主动参与网络行为,让人人皆可成为作家,Content供应商从一般企业主转变成任一角落愿意参与的个体,使得流通于网络上的Content呈现爆炸性的成长。
此外,各大服务网站通过不同的API(如Google API、Flickr API)或是Web Services网网相连。Web 2.0将形成一个更紧密结合的数据网络,O'Reilly描述此服务型态为开放参与的构架(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Web 2.0与移动端设备

身在Web 2.0的时代,信息的取得是无所不在的。移动通信产业的制造商可多从服务端思考所能提供使用者的服务,接着再设计设备。以Flickr为例,本身除了提供新型态的网络相簿服务,更与Nokia NSeries手机异业结合。Nokia NSeries有着强大拍摄能力,并直接内建Flickr上传照片的功能,使用者不需下载或安装任何软件,即可将照片和说明上传到Flickr网站,亦可直接编辑、排列、标示和分享。2006年4月NOKIA在香港NSeries的产品发表会上直接将手机重新定位为“多媒体电脑”,其产品的明确设定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点,这个例子也同时说明移动端设备在Web 2.0中所扮演的角色。
  
● Web 2.0与Mobile Web Service
过去1G、2G的移动通信网路下,移动服务以基础语音及简讯为主。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2.5G、3G)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使用者可以轻易的在移动状态下接收、传送数据,增加了更多数据服务及多媒体的需求。
Web Services利用既有的技术及信息环境,成功地以分布式处理改变商业程序,实现了服务导向构架(SOAs,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的主要接口标准,达成应用系统的整合(Applic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Mobile Web Services则提供不限时刻地点,皆可使用任何设备来存取Web content的服务,使用者参与的行为也使得Web Services进入到消费者市场并结合起Web 2.0的观念。此时Web Device会成为Web Services的客户端,通过HTML、XML、WML或SOPA文件提供包括使用者偏好、使用者状态等,或更多使用者参与的活动予服务提供者。
     
● Mobile Web Services技术
Mobile Web Services可提供移动端挑选所需要的核心服务,降低带宽与CPU的使用度。此结合使用者接口的前端应用程序与后端网络广大资源的服务,称为Mobile Web Services。Mobile Web Services现有3种较为大家所熟悉的构架如下:
  
(1) Wireless Extended Internet:
在分布式服务构架中服务供应者与服务需求者并不认识,由Web Services建立由第三者提供中介机制,包含注册、发布、发现及转送等,须遵循统一制定的UDDI规范。Wireless Extended Internet延伸Web Services网络环境的设计构架,移动客户端直接与网络提供者沟通互动,本身需具备处理XML与传输SOAP的能力,亦需要先下载或更新版本后才能使用,和传统Web Services构架较为类似,这些过程在资源锱铢必较及有限带宽的移动端进行将耗费许多时间与金钱(如图1所示)。

(2) Wireless Portal Network:
目前此构架是成熟且广泛的作法。利用Gateway来中介手机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Gateway接受服务需求者的信息、检查使用者权限并负责所有XML/SOAP的要求与响应,当Web Service Provider回复时还负担接收信息并转成WML/HTTP或其它更精简的传输模式予服务需求者(图2)。
以Mustafa Adacal和Ayse B. Bener于2006年5月在IEEE Internet Computing期刊提出的Mobile Web Service: A New Agent-Based Framework构架为例,除了包含Web Services原有构架中的服务提供者、服务需求者与服务中介者(UDDI registry)之外,还增加了Service Broker、Workflow Engine与MWS agent等Gateway的角色。
MWS agent存在于整个Mobile网络中,负责所有客户端与Service Broker、Workflow Engine间的联系,依据使用者的偏好与情境信息来选择服务。Service Broker用于增加服务中介者的属性值,例如服务区域、服务时间或可接受的网络型态等;Workflow engine则与服务提供者沟通,以执行相关服务。

服务提供者将工作档案(WSDL)交由Workflow Engine注册,并提交XML文件给Service Broker注明其服务属性。当客户端有需求时,则会开启一个MWS agent进行所有沟通,并依据所需与特定情境信息,交由Service Broker回传服务名称,接着联系Workflow Engine启动服务并传回适合Mobile Client使用的服务(图3)。

Gateway(例如Mustafa Adacal所提的MWS agent)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位置、存取的网络型态、偏好或实时数据,提供动态地定制化信息服务,让使用者快速取得最适合的信息,使设备的操作更简洁,甚至能提供移动端更多代理人的角色与不同的服务。而Gateway协助移动端处里XML及SOAP文件的动作,将可大大减少移动端的工作量及带宽。

(3) Peer-to-Peer Network(Wireless ad hoc Network):
移动端本身即同时为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与接收者,最适用于ad hoc networks。此构架目前只是初期雏型,虽然已经有许多人开始探讨,但安全性的议题需要解决才能广泛的被使用,此构架亦相当符合Web 2.0的概念。
为满足移动端操作的方便性,人性化软硬件接口的设计不可或缺;而结合后端网络服务能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弹性。举例来说,当想用移动设备搜寻美食餐馆时,只需在浏览器输入“食物”,甚而通过判断时间、位置或设备感测判断出“饥饿”,后端服务启动Gateway并连结网络服务,依据其它使用者给予的评比结合定位系统及在线地图,找出距离适合且评价良好的餐厅与路线,并由Flickr等相似性质的网站提供餐馆及菜色的照片;利用Gateway的角色功能,移动端的操作与运算可被简化,且符合个人适性化的服务。
     
结语

Web 2.0使用者主动参与的观念使Internet消除国界性,越丰富的使用者参与率越能满足阅听大众。由Yahoo收购Flickr取得“图像”和Google并购Writely取得“文件”的动作来看,Web 2.0服务整合愈多样化的Content则愈具竞争价值。此外,Mobile Web Services构架在移动端设备中,提供移动端使用者参与的行为并带动移动端产品朝向客制化的设计,为Web 2.0增加更多实时的Content内容。设计移动端设备与网络服务时思考相互间的服务关系,同时增进两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