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从产业规模、市场挖掘以及技术资产积累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几乎与市场增长速度同步。不过比较于中国市场而言,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仍显滞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企业在规模上占据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份额的60%以上,国内企业亟待加速发展。
根据赛迪数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外资本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占80%。市场容量大、劳动力成本低,另外国内企业尚无法与国外企业比拼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随着3G手机、DTV等新兴应用市场的开放,据统计,2005年中国半导体消费市场增长32%,达到408亿美元规模,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区性半导体市场。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凸显出产业规模的薄弱。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究竟要怎样走?
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提出“发展核心产业,解决自主知识产权”的方针。2005年年底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那什么是自主创新?究竟如何才能创新?在哪个方面创新?都成为国内企业以及媒体思考的问题。
2006年3月21日,第五届慕尼黑电子展在上海举行。由Positio Public Relations牵线举办的一场以“Keeping the Balance”为主题的IC产业座谈会当中,来自日本东电电子、欧洲爱斯强、美国Brooks Automation和捷智半导体以及新加坡星科金朋的公司高层领导纷纷表述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的看法和理解。
与会高层纷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中国要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整体的配套措施与市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给创新营造合适的生存环境
这个环境从狭义来讲是指的投融资环境,从广义来讲则指的是整个产业赖以生存的大环境,这包括从资本到研发,再到营销渠道。正在发展的中国IC产业正在逐步脱离政府的保护和计划经济的体系,走向市场机制。德国爱斯强公司总裁兼执行长Paul Hyland说,他多年来一直观察中国市场的发展,他认为来自政府的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无论怎么做,反应永远不够快,世界上也没有一家光靠政府扶持就可以成功的企业。因此,企业要想发展,本身一定要有能力、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
原台积电上海首席代表吴旭东博士也表示,“一个企业的成长,需要一个环境能够让它有好的机会来获得创造好的产品的资源(人力、原料、土地、水电……)。”在这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提供一个更好、更熟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让企业自己来发挥其能力。譬如说,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如何获得集资的环境;成功之后股票上市的融资环境;股票市场如何真实反应企业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产业环境,我们才能做到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创新。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呼吁政府给予支持的同时却不能沉浸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产业的支持只能是“扶持”而非“接管”。产业发展真正的主体仍是企业,因此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企业自主能力,在政府提供的这个环境当中如何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东西,强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保证自主创新的持续性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稳定的机制和制度,形成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发展我国自主半导体产业的时候,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Brooks Automation大中华及南亚区总裁梁炽庭对于知识产权建设方面强调,“中国要走自主创新就一定要拥抱高新技术,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具体而言,针对产业链上下游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法令,让业界技术领先公司持续对中国进行更多的技术转移与合作,帮助中国发展自己的技术与创新。”
结 语
回顾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晶体管的发现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然而我们知道,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最早是在欧洲,但半导体产业却是在美国人手里面发扬光大的。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主创新”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学术、知识的创新,而应该统筹地、全面地放在产业的高度来执行。
技术的创新是研究者的职责;寻找并开拓市场是厂商的目的;为前两者的发展营造自由且正规的秩序与环境则是政府责无旁贷之职。而只有将三者做到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我国真正的“自主创新”之路。